【航空‧寒冬】航空業勢難V型反彈 搭飛機從此不一樣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過去,航空業亦曾經歷多番低潮,如七十年代末的石油危機、海灣危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911恐襲及2008年金融海嘯等。然而,今次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影響是前所未見。究竟航空業在疫後能否迅速反彈,疫情又會否為業界帶來長遠的影響和改變?

閱讀文章上半:【航空‧寒冬】航空業勢難V型反彈 飛機出行從此不一樣?

【航空 ‧ 寒冬】系列報道:

以911恐襲為例,事後所有美國航空公司停飛了三天,引發了其後數周的航班混亂;部份公司財政大受打擊,當中幾間航空公司需要尋求破產保護。不過,當時的損失主要限於美國及跨大西洋市場,並未波及全球航空業。

從過去類似經驗可以看到,災難過後的恢復期緩慢。如2001年的911恐襲,美國航空業直到 2004年才回升。2008年金融海嘯,則要到2013年客運量才返回此前的水平。

航空業過往也曾經歷低潮,但未有如今次般悲淡。(美聯社)

何況今次被形容為航空業「大蕭條」,應是過去數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根據IATA在4月初公布的數字,全球航班比去年同期減少八成。機構早前估計,疫情將令全球航空業今年客運營收縮減55%,相當於3,140億美元(約24,304億港元)。

IATA亦指出,疫情爆發期間由於航空客運需求急降,全球約有2,500萬個工作崗位將可能消失。

IATA行政總裁Alexandre de Juniac表示:「航空業的前景日益暗淡。從這場危機的規模來看,航空業不太可能呈現V型反彈。實際上,國內運輸將比國際市場更快恢復,因此會呈U型反彈。」

意大利設計公司AvioInteriors設計出防疫機艙概念圖,在機內有限空間把每位乘客分隔。(AvioInteriors)

航空公司因為禁飛令而損失慘重,失去短期內的機票預訂亦是各大航空公司現金流枯竭的原因。IATA表示,四分之三航空公司現金不足以負擔今後三個月的固定成本開支,需要政府注資。

美國航空業協會已向美國聯邦政府申請580億美元(約4,489億港元)資助,一半用來支付員工薪酬,另一半則用作貸款擔保,否則美國主要的航空公司下半年的資金都將耗盡。

各國航空業也呼籲政府出手幫助。(美聯社)

英國航空業界急需75億歐元(約629億港元)資助,英國航空機師工會BALPA表示:「沒有政府的鼎力支持,英國的航空公司無一倖存。」據估計,全球航空業除了節流,請求減免稅款外,更需要政府資助約2,000億美元(約15,480億港元)才能渡過難關。

另一個可供參考的數據,來自成立於911恐襲後的美國運輸安全管理局。當局近期首次在檢查站篩選了不到十萬名旅客、機組人員及機場和航空公司的工作人員,此前這個數字日均達200萬人。一年前,美國每日有接近35,000班航班,近期則只剩8,000班。這些數據幾乎重回五十年代中的水平,可見疫情對航空業的衝擊。

(香港01製圖)
航空業需要多久才能恢復至疫情之前的光景?(美聯社)

航空公司的求救與自救

航空業的慘況令人憂慮,因為這是個不祥之兆,並預示經濟大蕭條或即將來臨。若航空業崩潰,全球上億人的生計將受到影響。那麼,航空業前景如何,經營情況又能否在疫情過後迅速反彈?

新加坡星展銀行高級副總裁楊寶利(Paul Yong)評估,逐步恢復的情況最早應從7月開始。他表示:「若要恢復國際航班,首先應以雙邊協議為基礎,由兩地政府機構商討是否恢復航線。」

近日澳洲和新西蘭正討論「旅遊泡泡」(travel bubble)計劃,這或許因兩地疫情受控,情況較理想,故考慮互相允許國民出入境。楊寶利認為這將成為各國參考的範例,其他疫情同樣趨緩的地區如中國內地、香港、台灣、新加坡等可以參考相關做法。他指出,以這種雙邊協議的方式恢復通航,將會成為新趨勢。

未來一段日子,航空業仍需要在防疫方面作出配合。(美聯社)

楊寶利指出,根據之前如沙士和H1N1的疫情來看,航空業的恢復速度相當迅速,但今次疫情影響更為廣泛,而且沒有迹象會在短期內結束,可能需要等待至年底。這也是市場的普遍預期,但亦視乎疫情的發展,或許需要一至兩年才能回復正常。

各國情況或有不同,目前疫情受控的情況理想,加上低油價因素,預計中國國內航空市場應在10月迅速反彈。

航空從業員心聲:

+1

不過,航空業作為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份,楊寶利認為中期來看,乘客量應會反彈。他指出:「休閒旅行可望恢復,畢竟這部份無法替代。但商務旅行則可能受到影響,尤其是疫情下很多人居家工作,而且現今的科技也能滿足公司業務需要。」

楊寶利相信,業界將會受科技影響而作出結構性改變,商界亦樂見科技提升以減少商務旅行和經營開支。

楊寶利認為航空業的復甦最快也要等到年底。(受訪者提供)

香港恒生大學供應鏈及資訊管理學系助理教授黃彥璋同樣認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可能會持續到年底,私人消費、出口和服務水平下降,消費者信心仍然疲弱。他認為疫情過後,航空業的復蘇應會分階段緩慢進行,國內的航班可能在兩季後恢復,國際航班則需要三至四季。

「因應疫情需要,有航空公司取消中間座位,以配合社交隔離的要求,亦有公司利用中間機位轉為貨運用途。這些措施也影響機票價格的升幅。」黃彥璋指出,如果航空公司無法用較高的票價彌補損失,航空公司將面對經營困難及破產的風險。

(香港01製圖)

黃彥璋認為,世界急需更緊密的連繫以幫助人們從疫情中復原過來,上述情況皆不理想。政府與業界之間的合作必須更加緊密,以稅收減免和直接財政援助的形式提供更多紓困方案,使整個航空業生態系統受惠,以及保留業界數百萬個職位和基本運營需求。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危機比過去任何低迷時期都要嚴重得多,因此市場推測航空業很有可能出現新一輪兼併和倒閉的事件,但這不會改變航空業的營運架構。

分析認為,航空公司無論規模大小,都會削減無利可圖的市場和航線。即使維持原本飛行航線的公司,也必將減少飛行的次數頻率,導致未來飛機票價更高。

日後乘搭飛機或許將不會和以前一模一樣。(美聯社)

《財富》雜誌(Fortune)的分析亦呼應上述看法,並指出漢莎航空將機隊規模縮小約十分之一,旗下廉航德國之翼(Germanwings)將停航。未來,航空業的新準則或許是規模愈小愈好。

由此可見,航空業大蕭條的說法或許太過悲觀。當疫情完全消退後,航空業總能恢復過來。然而,相信在未來一段日子,我們或許要和廉價機票和輕鬆出行說聲再見,畢竟航空業的營運策略改變,定必導致載客量減少和票價上漲。

(香港01製圖)

上文節錄自第21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8日)《凜冬已至 航空業陷入「大蕭條」》。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