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俄要合作建設的「冰上絲綢之路」是什麼?

撰文:楊青之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與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會面中,提出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冰上絲綢之路」是什麼?

11月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見俄羅斯總理梅德韋傑夫。 (中新社)
要做好「一帶一路」建設同歐亞經濟聯盟對接,努力推動濱海國際運輸走廊等項目落地,共同開展北極航道開發和利用合作,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習近平

「一帶一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外界已經很熟悉了。但「冰上絲綢之路」是什麼?

人民日報海外版微信公眾號「俠客島」 5日刊文稱,「冰上絲綢之路」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東亞和西歐三大經濟中心的海運航道,包括「東北航道」和「西北航道」。俄羅斯邀請與中國合作共建的是東北航道:西起西北歐北部海域,東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途經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新西伯利亞海,和白令海峽,是連接東北亞與西歐最短的海上航線。

俄羅斯與中國合作共建的是東北航道(紅線)。(網上圖片)

中國90%的外貿貨物運輸量都要依賴海運。目前,中國的遠洋航線雖然不少,但是通往歐洲的航線有限,且面臨著各種成本、安全等問題。

如果按照傳統的航運路線走,中國要想和歐洲等進行國貿易往來,必須要經過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才能到達歐洲各港口,如果油輪重量超過21萬噸(蘇伊士運河的限載量),則還要繞更遠的路,從非洲好望角走,費時費力費錢。

相比之下,北極東北航道有一些優勢。作為東亞連接北歐、東歐及西港地區的最短航線,相比傳統的航線, 它可以縮短三分之一的航程。航程縮短,就意味著航運的耗油等成本降低。

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測算,一旦北極東北航道正式開通,中國沿海諸港到北美東岸的航程,比巴拿馬運河傳統航線縮短2000到3500海里;上海以北港口到歐洲西部、北海、波羅的海等港口,將比傳統航線航程短25%-55%,每年可節省533億到1274億美元的國際貿易海運成本。

相比傳統的航線, 北極東北航道可以縮短三分之一的航程。(網上圖片)

此外中國去往歐洲的傳統的航運線路,正是要途經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等區域,這部分地區包含的種族、宗教和文化等問題極其復雜,恐怖主義、極端事件頻頻發生,海盜猖獗,不穩定因素極多,對航運安全是很大的威脅。

相較之下,「冰上絲綢之路」的沿線國家比較單一,主要經過俄羅斯北部地區,不穩定因素相對減少。同時,北極圈的特殊地理環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免遭海盜的侵襲,提升航行安全程度。

不過「冰上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環境惡劣,北冰洋海面長年結冰,一年中只有兩三個月,海面冰層能夠融化。也就是說,一年12個月,只有兩三個月能夠正常航行。此外,這片水域歷來缺乏准確可靠的航行資料,且有大量的浮冰和冰山,都給航行的船舶帶來巨大的挑戰。

「冰上絲綢之路」開發成本高,且需要強大的技術支撐。所以開發至今還停留在初步階段。一直到2012年,中國的「雪龍」號才先後穿越了5個北冰洋邊緣海,成功首航東北航道;一年後,中遠航運的「永盛」輪則成功在東北航道實行商業性試航。

雪龍號在北極進行科考。(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