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部曹白隽被查牽出中國非洲糧倉 北京反腐又臨新陣地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據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消息,中紀委駐中央外辦紀檢組已於1月6日正式立案,審查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四局前局長曹白隽嚴重違紀問題,並給予曹白隽開除黨籍處分。
作為中紀委駐中央外辦紀檢組查辦的第一個司局級高官,官方的通報用詞嚴厲,十分罕見。

曹白隽案間接掀開了中非交易的灰色地帶。(視覺中國)

外界已經了解曹白隽任職於中聯部非洲局,在被查前「曾在某諮詢公司擔任顧問」,但並不知道導致他落網的罪行的輕重。

官方通報稱,曹白隽嚴重違反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特別強調曹白隽從事「原任職務管轄業務相關的營利性活動和兼職取酬」時,反映這個曾與撒哈拉以南諸國高層都有接觸的中共前要人正在揭開北京於非洲的一項特別佈局。 

中非合作模式「有利可圖」

資料顯示,曹白隽在於中聯部任職後,很快就參與了由中聯部、外交部、農業部、商業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針對非洲的「中非農業合作論壇」等一系列項目。在這一機制開始之初,曹白隽甚至還代表官方接受記者採訪,強調這一機制在於「希望搭建平台,推動更多企業進入非洲」;更強調此舉在於「把政府掌握的信息提供給企業,同時提供資金保障」。

不可否認,按照北京的本意,中國此舉是北京在非洲沒有私利的表現,農業合作方面也是其中一種體現。中國展開對非農業合作,主要目的是幫助非洲較好較快掌握現代農業知識,實現糧食自給,解決糧食安全,幫助非洲實現經濟獨立。

《多維新聞》引述學者指出,非洲有7億公頃耕地,但是在用的只有2億公頃。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使用的土地不到40%,而且每畝產量很低。非洲如能加快生產食物和非食物用糧,對全球糧食安全將有很大貢獻。西非水稻、東非玉米都可以成為平衡世界糧食市場的緩衝器,而中國農業企業介入下的非洲更可以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糧倉。

但問題在於,中國在非洲開展農業合作並不是單純的國家投資。其模式為國家立項,由相關企業加入。這一模式令北京談及的「讓非洲獲利,讓中國獲得糧食或經濟作物」的機制瞬間變得有利可圖起來。

落馬或許因表現過於張揚

儘管就目前局面來看,此後的中非農業合作研討相關項目最終僅停留於農業部、發改委範圍之內,但伴隨著該項目已經和「一帶一路」形成掛勾關係,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需要前往非洲「淘金」的基本常識。

這樣一來,很多像曹白隽這樣的有相關人脈或知識的官員就得到了藉此獲利的機會。儘管也有不少人僅僅是向相關企業普及非洲常識,但同樣也不排除有些官員動用個人關係。考慮到非洲很多國家政治制度不完備,在相關國家的經貿往來更近乎於內幕交易,這就讓如此的一片領域成了暫時難以捉摸的灰色地帶。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曹白隽的落馬或許與他表現得過於張揚有關。根據情報顯示,他在被查之前半年曾在廣東多個省市擔任過政府高級顧問,還在2017年8月8日以某諮詢公司高級顧問的身份亮相。樹大招風之下,這位曾說要做「最好的翻譯」的官員由此落馬。但是此人被查後揭開的一片灰色領域仍然值得北京展開更為詳盡的反腐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