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表面激烈 內裏克制 中美博弈難出意外

撰文:傅霾澈
出版:更新:
中美民間就南海問題也不乏討論。(資料圖片)

怒濤澎湃旌旗飛舞,中美近日在南海劍拔弩張,美國「軍機與戰艦齊至」,中國「導彈共雷達並舉」。然而縱使中美在南海的戰略意圖及外交思維南轅北轍,但在雙方的全球戰略底下,南海只是居中一環,從貿易到氣候,從敘利亞到朝鮮,中美皆需要合作,中美在南海擦槍走火爆發軍事衝突的機會仍是微乎其微。

儘管北京一再重申,中國在南海的種種舉措,不會妨礙任何國家的航行自由,但美國顯然不這麼認為。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研究員祁懷高認為,中國目前在南海的舉措是為了鞏固已有的島礁,而美國則不想承認中國對南海這些區域的控制權,故意給中國製造麻煩,動機不純。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峰接受《香港01》電話訪問時也坦言,中美雙方在南海問題上分歧太大,因此難以完全化解根本矛盾。

中美信任不足 作最懷推測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丁學良接受《香港01》訪問時,將這種分歧歸結為:區域內軍事實力最強和次強的國家,對對方的戰略意圖和布局互不信任,因此對對方作出了最壞的推測。丁學良指出,美國認定,隨著中國在區域內的實力一步步增強,將來早晚會限制美國的海空軍在區內的航行自由。像菲律賓和越南等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的南海周邊小國,也在全力把美國拉下水,因為它們深知道,即便聯合起來,在軍事上也遠遠不是解放軍的對手。

各需考慮大局 中美料克制

不過丁學良認為,南海並非美國的核心利益所在,加上美國要當「世界警察」,需要關注的地區還有很多,比如中東目前的亂局,相信華府不會貿然讓中美南海對峙的局勢顯著升級。祁懷高亦向《香港01》指出,中國同樣有緩和南海局勢的誘因,因為面對經濟發展放緩的「新常態」,中國正籌劃「十三五(第十三個「五年規劃」)」開局、經濟結構轉型和推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南海問題需要服從大局,以免造成干擾。同時,中國無意,也沒有能力將南海變成中國的加勒比海,首先,中國從來沒有主張過擁有「9段線」內全部領海和領土主權,其次,中國的軍事實力至少在十年內也不足以支持這種戰略。

美國觸及底線會付出代價

也許正因如此,外長王毅2月訪美會晤國務卿克里時,雙方言辭均有降溫跡象。美國國務卿克里會晤後呼籲中國、越南以及有關各方要避免在南海作出單邊行動,包括軍事化行動。克里刻意提到越南,算是回應了中方抨擊華府只針對中國的批評。另外,克里也再沒再指控中國近期在南海的部署,違反習近平的「(南海)非軍事化」承諾。王毅則指出,中美同意就海上問題展開進一步溝通,增進相互了解,避免和防止誤判。

但目前的局勢緩和,並不代表問題的解決。丁學良指出,中國選擇暫時忍讓的其中一個原因,是中國目前在南海的基礎設施建設還沒有到位,等全部到位之後,中國也許就會出手。但他指出,這種出手並非指武裝衝突,而是使用一些俗稱為「麻雀戰術」或者「群狗戰術」的非常規手段,即出動大批民用、海警等非軍用船隻,來為難美國軍艦。「總而言之,中國會讓美國知道,不能觸及底線,否則會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