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察】習近平調研官媒有深意 未來輿論或張弛有度

撰文:傅霾澈
出版:更新:
習近平在新華社觀看《四個全面》的MV。(新華社)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五到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3間官方媒體調研,並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習強調黨對新聞媒體的主導,一句「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令不少人覺得,國內輿論將進一步收緊。但實際上,大家忽略了一些同時透露出來的弦外之音,就是輿論在「張」的同時也有「弛」。

習近平視察官媒新華社時指出:「基層幹部作風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新聞記者要深入調查研究,多掌握一手情況。」這意味着鼓勵前線記者多進行針對基層幹部作風的調查研究。

中國基層幹部官職雖小權力卻大,監管又難以全面覆蓋,因此違法問題嚴重。相比最高層官員的違法行為,一般人難有切身感受,而基層幹部往往直面群眾,人民切身利益直接受損,極為容易轉化為對當局的不滿。因此習近平指「基層幹部作風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所以上任後不但要打「老虎」也要拍「蒼蠅」。

通過新聞記者的調查研究,首先可以揭露基層幹部的一些問題,改善施政,令民怨得以宣洩,有助穩固執政基礎,這應是最主要的目的;其次可以改善官方媒體的形象,扭轉大家對其「只會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的印象;第三,可以籠絡一批有理想、有抱負的文人,統計顯示,曾經活躍在調查一線的優秀記者們近幾年進入離職潮。深諳中國媒體審查制度的前《中國青年報》記者林天宏曾說,「我們的文章被槍斃,我們的聲音被箝制,我們開始習慣了這些。」

孫志剛事件被視為深度報道成功的典範,對中國收容制度的取消產生了重大影響。(網上圖片)

記者調研後如何展現欠指引

近日,就連一直以較「左」言論著稱的《環球時報》總編胡錫進2月14日也在微博發聲,稱中國應放開言路,鼓勵、寬容建設性批評,對非建設性批評也應有一定承受力,國家的應對能力是寬裕的。他的言論可以視為媒體人普遍渴望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而習近平此次的表態,基層政府層面的調查研究應該不會再是一個較為敏感的事物。

官方媒體常予人教條、刻板的印象,在與外媒的輿論戰之中常常處於下風,對於建立中國形象十分不利。無論是中國思想工作會議或宣傳部長工作會議,習近平一直力推中國媒體在海外和國際媒體形成力量上的「均勢」。如果做好調查研究新聞,必然有利於提升官方媒體在國際上的形象與地位。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新聞記者經過調查研究掌握了一手情況後應該如何處理,習近平並沒有作出指示。這些情況會被如實報道,還是有所選擇,甚至只是供高層閱覽的「內參」呢?如果如實報道造成的影響,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這個最終目的相違背,在兩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將非常考驗功夫。

尤其重要的是,「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必須姓黨」等一系列表述,顯示了當局對輿論的掌控不但沒有放寬,反而有收緊的趨勢。中共靠槍桿子和筆桿子贏得天下,當然深明輿論的重要性,對於宣傳基調的大方向,必須與中央「看齊」,不容有偏離的空間,動搖執政基礎。但在不影響執政基礎的原則下,在局部領域將有一定的空間,供新聞媒體發揮。簡而言之,就是在輿論宣傳領域採取「二元結合」的管理,張弛有度。

當然,這一點放寬絕不是讓媒體隨便說話,而是在不影響大局的情況下,允許適當有點負面新聞調和,改善輿論的同時,對基層問題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