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充斥讀書無用論:輟學打工 14歲結婚 40歲做爺爺

撰文:黃俊傑
出版:更新:
日前,廣西農村馬山的新郎張家樂、新娘吳明敏,成為內地網民的熱議對象,二人今年16歲,未達法定結婚年齡,因此先擺酒,後補辦證明文件。(網上圖片)

日前,內地論壇一則「廣西賓陽13歲新郎迎娶16歲新娘」的網帖火速傳播,這對新人一夜成名。丈夫張家樂長得像13歲初中生,新娘吳明敏對此向內地媒體說:「新郎讀完初二就到廣西首府南寧打工,自己去年亦停學。」趣聞背後,嚴肅地反映了中國農村面臨的深層次問題:早婚輟學,生子後留妻兒於農村離鄉打工。

改革開放40年,城鄉差距拉大,農村人口大量往城市遷移,形成一系列環環相扣的社會現象與問題:農村人口結構失衡、壯丁凋零、早婚輟學、「春運」長征、留守兒童、城市二等公民(農民工)等等,這都是內地政府需要正視,也正在致力解決的問題。

就此,內地媒體《新京報》深入當事人家鄉,廣西馬山,一探「16歲夫婦」究竟。主角張家樂夫婦在網絡上炒得火熱火紅,當事人也表示「我們認識一年多了,結婚是遲早的事,所以就把喜酒辦了。」究竟是什麼驅使他們早婚?是什麼驅使眾多連中學也未念完的「農村男」輟學打工?在解釋這一切前,馬山縣教育局長黃漢仕的話也許是最佳導言:「年輕人出外打工和意外懷孕是『控輟保學』(控制輟學保證就學)工作難做的原因之一;在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過6058(人民幣.下同,2014年數據)的馬山,出門打工,一個月賺三、四千元,是一件誘人的事情。」

在廣西馬山,有香港人難以想像的光景一一經常在農村看到一群15、6歲的年輕人湊在一起,「男孩們幾乎留着一樣的髮型:厚劉海遮住眼睛,兩側頭髮削短,頭髮染成紅色或黃色」。男孩們喜歡在村子往鎮上的山路上飆車,騎着電單車呼嘯而過;女孩們,「嫁了人的,往往手裡抱一個,另一手還牽個孩子。沒嫁人的,則出現在男孩們的電單車後座」。

14歲結婚 40歲做爺爺

對當地人而言,早婚生子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張家樂的叔公謂,「我14歲就結婚了,別人還有定娃娃親(指腹為婚)的,這有什麼了不起嘛!」至於張家樂的堂叔,在40歲時已經成了爺爺,今年42歲的他,已經有兩個孫子、一個孫女。

馬山村民回憶,早婚在上世紀60年代曾經盛行,到了8、90年代,村莊裡的適齡青年受「晚婚晚育」政策影響,並未出現太多早婚情況。直到最近幾年,村裡「光棍」逐漸增多,早婚現象也越來越明顯一一按照當地人說法,如果男人20歲結不了婚,就算是「老伙子」;「傳宗接代」的「傳統」責任也驅使年輕男孩「搶女孩結婚」。

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邏輯,在計劃生育、一孩政策以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農村新生嬰兒比例失衡。在上世紀8、90年代,「為了要男孩,村裡的媽媽們流掉(墮胎)了不少女孩,新生兒男女比例一度達到1:5」。就像馬山村民謂,「姑娘就那麼多,結婚晚了,好姑娘都被別人挑走了。」而早婚的結果,就是丈夫年紀輕輕即要輟學,離開農村外出打工。

農村輟學早婚問題背後有復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新華社)

讀書無用論充斥農村

張家樂初二時輟學,到南寧做建築工,一個月能賺3500元,而馬山農民的人均年純收入只有約6000元。男孩們是這樣想,農村女孩亦復如是,「我爸媽和老師總是跟我講知識改變命運,但是我不這麼想。現實生活中有太多讀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案例,有些人讀到20多歲,不但不能養爸媽還要做啃老族(靠父母),還不如早點出來打工。」一位剛剛結婚的馬山女孩如是說。

農村孩子心智早熟嗎?不見得。這些「大山裡的年輕人」,過早離開學校,在短暫戀愛後進入婚姻;面對未來,他們很多也表現出迷茫、糾結、忐忑。他們有共同的特徵:多為留守少年、奉子成婚;婚後,他們又大多選擇了父輩的路,出外打工,把孩子留給家裡的老輩,形成一個怪圈。當地政府自然知道問題所在,亦感到壓力。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召開聯席會議,要求落實措施應對輟學與早戀現象,「希望通過關注在校青少年,特別是女生和留守學生的生理、心理、情感成長過程,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男女生交往問題」。

然而,農村早婚、留守兒童、農村年輕人外流等,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問題與怪圈,其癥結在一孩政策導致農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其根本在城鄉經濟差距巨大,這是一個大時代的結構性問題,要解決,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