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超過一半大腸癌患者 對治療選擇沒有充分了解

大腸癌的早期病徵不明顯,不少患者在確診時已經屬於晚期。年約70歲的黃生(化名),由於本身患有乙型肝炎,故有定期身體檢查的習慣。他早前經超聲波檢查發現有異常,再接受進一步檢查發現,確診第四期大腸癌。他坦言,在確診前沒有任何大腸癌的徵兆,而且對此病的認知不多。香港防癌會早前進行一項大腸癌患者問卷調查,發現受訪者對大腸癌的認知只有中度程度,而且超過一半對病情、治療或藥物的資訊未有充分理解。有醫生指出,患者獲取準確的資訊,包括理解藥物選擇、新型治療等,能夠有助提高參與感,並舒緩在治療過程中不安的情緒,從而得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大腸癌是香港第三常見的癌症,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醫生指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飲食習慣,如纖維攝取量不足、攝取過多紅肉及加工食品、缺乏運動、吸煙及飲酒等,均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一線及二線失效 仍可接受第三線及後線治療
由於大腸癌早期患者可能完全沒有症狀,有過半患者在確診時,病情已經進展到中期或晚期。林醫生指出,對於晚期大腸癌患者,治療的主要目標是延長壽命並維持生活質素。常見的治療包括化學治療、標靶治療及免疫治療等。本地大學研究發現,約四成患者在完成一線及二線藥物治療後,仍可接受第三線及後線的治療。
林醫生表示,過住第三線治療以單一化療或標靶治療為主。近年來,晚期大腸癌的治療藥物發展迅速,包括各類新型口服化療藥物和注射性標靶藥物。林醫生指出,聯合使用這兩種治療在第三線治療中已成為新趨勢,即使一、二線治療逐漸失效,第三線不再僅限於單一藥物治療方法,也不受前線藥物重複使用的限制。多個國際指南已推薦第三線聯合使用新型口服化療及注射性標靶藥物(血管生成抑制劑),並且相關臨床實驗顯示,這種方式比單一藥物的使用更能有效延長患者的存活期中位數。
患者對病情資訊只有中度程度認識
雖然目前治療大腸癌的選擇多,惟患者對治療的資訊並未有充分了解。香港防癌會早前進行一項問卷調查,收到105名受訪者回覆。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對大腸癌僅有中度認識,當討論治療方案時,僅約六成受訪者表示醫生有告知關於不同藥物的選擇(包括自費和非自費藥物)。
另一方面,患者對藥物治療選擇的了解,對其心理狀態及治療態度亦有重要影響。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理解藥物治療選項能減少焦慮,其次能增強自信心及情緒穩定,並提高參與感。
林醫生根據調查結果建議,持份者應加強與患者溝通,深入了解患者的意願,從而能根據患者的需求提供更適合的治療建議;更可透過整合清晰且全面的醫療資訊,包括最新治療選項、療效數據及副作用等,確保資訊的透明度和易懂性,幫助患者容易理解和應用,當患者充分理解治療的意義及效果後,能促進他們積極接受治療,提升整體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