恣意破壞奧巴馬政績? 特朗普的伊朗爛攤子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英國《星期日郵報》週日(14日)不顧警方警告,再洩露英國駐美大使達羅克(Kim Darroch)的機密外交電文內容。達羅克的電文原發於2018年5月時任外相、下屆首相大熱人選約翰遜(Boris Johnson)趕赴白宮企圖説服特朗普不要退出「伊朗核協議」之後,與今日的英伊關係緊張甚有可比性。

達羅克在電文中詳述當時白宮各人的表態立場,又評述説特朗普退出核協議的決定是出於其「個性」,用意針對這個「奧巴馬的協議」,更指這是「外交上的恣意破壞」(diplomatic vandalism),並對白宮要員「毫無後續計劃」表示擔心。

反觀今日的伊朗緊張困局,達羅克之言可算是正中要害。

達羅克的其中一項電文在華盛頓時間2018年5月8日下午1時38分發出,其中詳述約翰遜與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剛就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不足一個月的博爾頓(John Bolton)、剛上任不足兩周的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以及特朗普千金伊萬卡(Ivanka Trump)等人的會面情況。

現已正式請辭的英國駐美大使達羅克(路透社)

退出核協議「然後呢?」 白宮無人能答

此電文可算是預示了約翰遜的遊説失敗:在電文發出不足兩小時後,特朗普就正式宣佈退出核協議,並將向伊朗重施制裁。

電文特別指出,當時蓬佩奧雖然沒有明顯被約翰遜的痛陳利害所説服,不過每當他談到美國退出核協議此事時,他都會煞有介事的以「總統的決定」作指稱,期間更暗示他曾向特朗普另提方案,卻不獲接納。

達羅克當時就直言,約翰遜雖然得到「超乎尋常的」外交待遇,除了特朗普本人外「盡見所有權臣」,在實際層面卻只收到「那是奧巴馬的協議」的訊號,預示特朗普心意已決。

他同時指出,無論是彭斯、博爾頓,還是蓬佩奧,都沒有人能解答「然後呢」的問題,點明白宮對退出核協議的後續發展毫無策略,而美國國務院也沒有任何事後聯絡歐盟或中東區內盟友的打算。

今日的伊朗爛攤子,正是當時達羅克口中「獨一無異的失控氛圍」與「外交上不知所措」的白宮所導致。

曾經極力遊説白宮不要退出伊朗核協議的約翰遜(路透社)

特朗普遍尋未得下台階

從特朗普放棄藉上月無人機被擊落事件向伊朗動武後,外界就看穿特朗普政府有意緩減由博爾頓等人主導的強硬對伊政策——達羅克在其電文中也曾將美國退出核協議的「意識形態」因素歸咎於博爾頓身上。

然而,特朗普此刻卻欠缺一個下台階去化解伊朗局勢的升温。由於美國制裁確實嚴重打擊伊朗經濟,因此伊朗不得不以逐步違反核協議,用提煉超越純度規限的濃縮軸等方法,向長期未能抵抗美國制裁、兑現對伊經濟利益的歐盟國家施壓。

正因伊朗此着,美國此時也不能把事情拖着不了了之、得過且過,而要儘快尋找出路。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月訪伊調解失敗後,美國似乎也在打伊朗當地友好的主意:與伊朗關係親密的黎巴嫩真主黨週五(12日)就指華盛頓正尋求展開溝通渠道。

而同屬什葉派的伊拉克,在上月中就重獲美國豁免其進口伊朗天然氣及電力的制裁;週六(13日)正訪問伊拉克的歐盟外交事務主管莫蓋里尼(Federica Mogherini)也表示支持伊拉克舒緩美伊緊張關係的努力。如此種種,皆可見特朗普想尋找下台階的嘗試。

特朗普正力尋下台階(路透社)

伊朗不可能退讓

目前對美國的最佳發展,當然是伊朗發生成功的顏色革命,或者伊朗國內強硬派抵受不住制裁壓力而願意無條件回到談判桌上。

然而,兩者也是天方夜談:在以伊朗革命衞隊(IRGC)為首的強硬派管控下,前者可能性極低,而且革命衞隊除了在意識形態上不斷迫使温和派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走強硬路線外,衞隊自身也在制裁下有所得益——例如法國能源巨企道達爾(Total)撤出伊朗後所留下的石油產業空擋或將交到革命衞隊手中——因此後者更有誘因拒絕重啟談判。

在此等狀況可能性極低的背景下,美國的最佳出路,就是藉伊朗違反核協議為由,説服歐洲盟友支持。可是,除了北約盟友未肯歸邊外,歐洲國家也陷入兩難局面。類似困境盡見於近來英國與伊朗的種種爭執。

在情在理也不能貿然回到談判桌的魯哈尼(路透社)

英伊爭執的困境

爭執起於英國皇家海軍應直布羅陀要求,在本月初扣押一艘疑將違反歐盟制裁、把石油運往敍利亞的油輪。問題是有關該油輪航程的情報,似乎是由美國提供,因此迫得有義務執行歐盟制裁的英國不得不採取行動。

隨後,伊朗革命衞隊更疑似試圖阻礙一艘英國油輪在霍爾木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的航行,讓英伊局勢更為緊繃。

在此等關鍵時刻,與法、德兩國聯手落實繞過美國制裁對伊貿易渠道的英國,當然不想被外界認為自己是在完全向美國歸邊,因此也向伊朗發出了一連串的友好訊號:除了釋放部份被扣油輪船員外,英國外相侯俊偉(Jeremy Hunt)也指出英國對油輪上的石油來源地不感興趣,只對其目的地有所擔憂;因此,如果伊朗能保證石油並非要運往敍利亞,英方就會放行。

可是,在強硬派壓力下,伊朗方面對此也不領情,其外長扎裏夫(Mohammad Javad Zarif)就回應指伊朗會在「任何條件下」出口石油。

如此,英國就身陷困局之中:退一步放行伊朗油輪,除了於法不合之外,也或將破壞對英國脱歐後極其重要的英美關係;進一步堅持扣押油輪,則會破壞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盟友協同保護核協議的努力。可謂兩邊不是人。

被英方扣押的伊朗油輪「格雷斯1號」(Grace 1)(路透社)

歐盟的進退兩難

其他歐洲國家也困於類似的進退兩難局面之中。如果歐盟落實其「阻斷法令」(Blocking Statute),試圖迫使歐盟企業違反美國制裁,以配合其去美元化的對伊貿易渠道操作,將會嚴重破壞美歐關係,甚至導致特朗普一口氣對歐施加汽車關税,打擊其已有落後勢頭的汽車產業。

反過來,如果歐盟完全歸向美國,則證明國際多邊主義行為模式的完全失效,一切盡歸拳頭解決,對歐盟的價值與右翼崛起形勢下的內部團結問題有影響之餘,也將開了「西瓜靠大邊」這種早晚會反咬自己的不良先例。

因此,歐盟就以不實用的去美元化貿易渠道,只在名義上抗衡美國,以避免美歐關係進一步惡化;另一邊則暫時拒絕啟動對伊朗違反核協議的法律程序,以安伊朗之心。

在目前局面中,無論是歐盟、特朗普政府,還是伊朗温和派,其實也各有原因企圖至少緩和緊張局面,並在對各方都合理的條件下重返談判桌上,然而大家都困在路路不通的形勢,讓事情難以不繼續惡化下去。

當初特朗普「凡奧巴馬者皆反」的一個莽撞決定,造就了今日這個各方有心卻無法收拾的爛攤子。達羅克一年多前以「外交上的恣意破壞」一詞形容此等奇異舉措,可算是貼切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