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指中國是「世界威脅」 為何中美還在談?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一連兩日為10月劉鶴訪美進行第13輪貿易談判作準備的中美副部長級談判周五(20日)在華盛頓結束。談判首日還在廣泛流傳中方下週將到訪美國數州農場的正面訊號,次日卻傳出訪問取消的消息。雖然雙方仍表示第13輪談判會繼續進行,不過特朗普卻突然指責中國是「世界的威脅」,為此次中美交手畫下了一個甚為難看的句號。

由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領導的代表團周四(19日)到達美國,與美國副貿易代表格里什(Jeffrey Gerrish)領頭的美國代表展開談判,為10月的新一輪談判作準備。

過山車一般的談判局面

由於特朗普早前將原訂於10月1日將現有針對2,500億美元中國貨的25%附加關税上調5%的落實延後兩周,以避過中國國慶日,而中方亦分別於9月11日和13日向包括大豆、豬肉等美國農產品,以及一些化學品及藥物豁免附加關税,外界雖然已不期待貿易戰片刻能解,但都認為一份小規模的「中期協議」甚有可能達成——或許中國會以多購農產品與美國停止再加關税作交換,而特朗普早前也表示中期協議是「可以考慮」的。

劉鶴預計10月會再度訪美與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進行第13輪談判。(路透社)

周四的首日談判,雙方集中討論農業問題,也加入了知識產權、強迫技術轉讓等議題。隨後就有消息傳出,中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帶領的中國官員下週將走訪美國四個州份的農場;有評論甚至認為中方會藉機簽下一些農產品採購項目,以為10月談判鋪路。

正常市場憧憬中美關係再有緩和跡象之際,蒙大拿(Montana)等州份的農業組織周五傳出消息指中方已取消訪問農場的計劃,而正接待到訪的澳洲總理莫里森(Scott Morrison)的特朗普卻突然一口否定中期協議的可能,直指他只要「完整協議」,並聲言他「沒有必要」在2020年美國大選前達成協議。

由於外界一直認為中美貿易緊張關係緩和的契機在於特朗普要在大選之前先拿出一點成績來,此言論一出,市場馬上出現小震盪,標普500指數一度跌近0.8%。

雖然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周五才公布了對437項中國產品的25%關税豁免,似乎是正面訊號,而且美方在中美會面後也表示會面「有成效」,中方也表示會面「有建設性」,不過此次中美副部長級會議以過山車般的下滑路段結束,似乎為未來談判蒙上了些許陰霾。

面對中方底線 美國無計可施?

本文發布的日子,已是中美貿易戰自美國加徵關税為始的第443天。全球關注經濟的人自去年阿根廷習特會後,就隨着中美貿易談判的起伏,以及特朗普的Twitter推文,坐了好幾回上行下衝、兜兜轉轉的過山車。為何中美仍願意繼續留在這個似乎沒有終點的過山車道上?

其實自中美5月談判破裂之後,美國就認識到中方對堅持其底線是如何的寸步不讓。經歷美國將華為加入「實體清單」、將中國訂為貨幣操縱國、再加關税等動作,中國依然不為所動。

路透社周六(21日)就引述知情人士報道,指中方代表廖岷在會面期間繼續要求將美國所有附加關税去除為達成協議的條件,最後讓美方不得不承認「我們離達成協議還不接近」。

其實,美方此刻對中國的堅持不讓,已出現了進退失據的情況。首先,他們發覺再加關税,或者禁制華為,皆是對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雙刃劍。因此,美方現已對華為禁令提供了兩次的90天豁免,希望美國國內的華為供應商,以及使用華為通訊設備的眾多小型電訊商能盡快適應;而且,為免打擊美國國內消費和生產,部份產品的關税也不得不作豁免,例如美方周五公布的豁免清單上就有諸如木地板、聖誕燈飾等消費品,同時也順應了蘋果公司的10項關税豁免請求。

然而,除了關税和打壓華企外,美國似乎沒有其他手段可以對中國再加施壓。因此,在美國接受不了中方底線的背景下,雙方只能談談購買農產品之類的問題,在其他實質議題難有寸進。

中美之爭愈發難解。(路透社)

談判桌的吸引力

在此等僵局之中,中美依然沒有離開談判桌,原因至少有三個。第一,中國的立場一直很清楚:在不觸及原則底線之時,其他可解決的矛盾皆可談。

第二,特朗普至今尚未決定好為2020年選戰他要走哪一條路。在選前與中國達成協議,以及繼續打貿易戰營造對華強硬的形象,對他的選情似乎都有好處。問題在於,哪一個選項好處比較大,卻是至今未明。因此,在僵局中繼續談下去,也是沒有辦法之中的辦法。

第三,如果中美決意中止談判,走上割裂之路,對已有下行跡象的兩國及世界經濟將造成極大震盪,因此目前這種「繼續談,不時唱好,卻沒有具體成果」的情況,似乎是最能確保經濟能軟着陸的最佳做法。

如果事態沒有大變,「繼續談判」本身可能就已是中美短期內各種談判的目標。這,也許就是談判桌的吸引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