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標者與利益者:NBA加速解構「美國價值」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史端(David Stern)用30年時間打開中國市場的大門,莫利(Daryl Morey)一條Twitter就將之關閉,施華(Adam Silver)又在上面加了一把鎖。」

這是NBA火箭隊總經理莫利發佈涉港Twitter以來,經歷了中國方面從官方到企業與火箭隊決裂、莫利輕描淡寫的解釋、施華發聲「支持莫利言論自由的權利」、中國三大媒體平台停播NBA季前賽、NBA中國賽賽前系列活動取消等一系列事件後,一位中國網友做出的總結。上海的NBA中國賽照常進行,深圳的NBA中國賽預計也會如期舉行,但誰也不知道明年會怎麼樣。

事情至此,「罪魁禍首」莫利在沉默中「逍遙快活」,可以在東京像沒事人一樣帶着球隊吃魚生。所有的壓力轉向了NBA總裁施華,他在日本接受採訪時,記者問到那些已經成文的官方聲明中包含的內容,他還能正常作答,但問到其他內容時,他甚至會渾身顫抖,足見壓力之大。

施華9日深夜飛抵上海,但沒有任何樂觀的聲音傳出。甚至直到10日下午,距離NBA中國賽只有幾個小時的時間,外界仍然不知道賽事究竟是如期舉辦還是撤銷。

NBA中國賽10月10日晚在上海如期舉行。(Reuters)

很多西方媒體批評中國官方機構「帶節奏」,認為是官方做出「抵制NBA」的決定「綁架」了中國民眾。這是典型的西方式的對於中國的誤解,在中國官媒喊出「首先是中國人,然後才是球迷」的口號之前,就已經有相當多的中國球迷與網友達成了「不道歉就不看火箭隊」的共識,根本無需官方動員。這是屬於中國民眾對國家統一與反分裂的強烈情感,有其深刻而久遠的歷史淵源。

中國官方的立場非常鮮明,莫利的言論客觀上聲援了香港暴力示威者和港獨勢力,挑戰了中國的底線。不過中國官方的做法也沒有一上來就「動粗」,而是一步步停播季前賽、取消NBA關懷活動、取消球迷之夜活動,包括卸下NBA中國賽的海報,換成中國國旗,都是在不斷表明立場之同時,等待NBA方面表態,然後再決定下一步怎麼應對。所以NBA中國賽可以照常進行,球館的上座率很高,只是賽前賽後都沒有了採訪環節。

在美國國內政客們群起而攻之的壓力之下,施華想要中美兩邊都不得罪的做法,毫無懸念的讓他與NBA落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從他「支持莫利有自由言論的權利」的表態開始,到隨後表示希望與中國恢復合作的想法「不是太天真」,看上去他已經做好了「斷臂求生」的最壞打算,即徹底失去中國市場,只不過還想最後努力一下。

這種想法乍一看很驚悚,但其實只是一道簡單的算術題:NBA與美國的轉播商已經簽訂的合同是9年240億美元,而在中國的收益,是轉播版權與贊助商合同相加的55億美元。

但55億美元也不是一個小數字,更何況中國市場還有巨大的潛能等待開發。早知今日,施華或許會重新考慮當年對於NBA從業者在言論表達上的規則制定。

早在2014年,NBA招牌球星勒邦·占士(LeBron James)就曾在賽前訓練時身穿「我無法呼吸」(I can't breathe)字樣的訓練服,表達對當時美國警察槍殺黑人事件的抗議。到2016年特朗普的出現並最終當選美國總統,其諸多帶有種族主義嫌疑的話語以及針對移民的政策,更招來了以黑人為主的美國體育界的不滿。2016年,WNBA(美國女子職業籃球聯賽)明尼蘇達山貓隊全隊球員賽前熱身的訓練服上都寫着「黑人的命也是命」。

勒邦·占士(LeBron James,右)曾在賽場上用行動表達對種族歧視的抗議。(AP)

施華當時對此非常不滿。他並非不支持當事運動員們表達的立場——他曾在紐約親自下場參加支持LGBT的遊行運動,在前快船隊老闆曝出種族歧視的電話錄音後也以雷霆手段處理。他顯然知道涉足政治(主要是美國國內敏感議題)會對體育、對NBA聯盟帶來什麼樣的風險。

但他當時選擇了一種兩邊討好的手段,通過公開發言樹立口頭規定:只要是進了賽場,不管賽前訓練、熱身還是比賽當中,統統閉嘴;在比賽場外,「我更願意球員利用他們既有的平台去表達,比如社交媒體、記者會、更衣室接受採訪等」,想說什麼隨便。

施華企圖利用社交媒體緩解NBA的壓力看上去挺「聰明」,但思路的出發點並不是「宜疏不宜堵」,而是他非常清楚,在以黑人為主的NBA聯盟,如果不讓他們把對特朗普的不滿發泄出來,聯盟會引火燒身。

從此NBA就形成了一種風氣,球員、教練、總經理都喜歡在Twitter、Instagram、facebook等社交平台上「暢所欲言」,無論懂或不懂,都願意說上幾句。這就是為什麼在NBA打球的澳洲籃球運動員博古特(Andrew Bogut)會對游泳界的事插嘴,在「霍爾頓(Mack Horton)拒絕與孫楊同台領獎」的問題上對孫楊嘲諷有加(p.s. 博古特的行為直接導致了今年在中國舉辦的男籃世界盃上,澳洲隊的所有對手都享受到了主場一般的待遇)。

這種兩邊搞平衡的做法埋下了隱患。球員們與總經理們的話題可以從美國國內的熱點擴展到其他國家其他項目的運動員,當然也可以擴展到其他國家的政治問題上。而那些不是他們了解與擅長的領域,即便莫利這樣總經理中的「精算師」,在西方媒體的話語權影響下,其對中國的印象與普通美國民眾並無差別:美國的標準就應該是全世界追隨的標準,「美國價值」將是歷史的終結;而中國是個「類似於奧威爾《1984》中那樣的國度」,所以香港發生的事當然是「為實現自由的抗爭」。

像莫利這樣的「發推狂」,出事只是早晚的問題,即便不是莫利,也會有其他人「踩雷」。「言論自由有邊界」是一條不言而喻的公理,就好像NBA的總經理們會以極高的職業敏感度,避開種族、宗教、性別等美國的「大是大非」。所以莫利事件不只是所謂的「言論自由」無意中冒犯了中國球迷和贊助商(當然,如果莫利明知故犯就是另一回事了),而是用雙重標準對待另一個國家。再加上眼下正趕上以貿易戰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中美多領域博弈,莫利事件在兩國迥然不同的政治氣候對撞中迅速被推上風口浪尖,讓博弈又增加了一個「賽道」。

莫利的一條Twitter可能會讓NBA在中國的發展倒退5-10年,甚至更多。(VCG)

相比之下,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足球運動,代表200多個會員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國際足聯要謹言慎行的多,非但不鼓勵所謂的「言論自由」,甚至對一切政治問題都唯恐避之不及。

一個典型的案例是,英格蘭超級聯賽曼城隊主帥瓜迪奧拉(Josep Guardiola),是當今足球世界裏無可爭辯的「大人物」,但當他佩戴黃絲帶支持「加泰羅尼亞獨立」時,英足總照樣對他進行罰款處罰。要知道瓜迪奧拉是一個西班牙人,他發表的也是對西班牙國內事件的看法,但足球界的共識就是「不該說」。而按照施華的口頭規定,這完全應該是要受到鼓勵的表達自由。

國際足聯剛剛針對香港主場的國際比賽中有球迷對國旗發出噓聲,而對香港足聯進行了處罰,也是同樣的道理。

甚至有些案例會讓人感覺國際足聯似乎有些「獨斷專行」:來自英倫三島的幾支國家隊,即英格蘭、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隊,曾想在國際比賽的賽前佩戴虞美人花,但被國際足聯禁止了,還開了罰單。按照一般的思路理解,大不列顛人紀念一戰陣亡的士兵,而且國內比賽中也是慣例,這有什麼問題?但國際足聯傳遞的信號是,既然政治如此複雜,避開它是最可靠的選擇。

這並不是吹毛求疵,你無法預知在你看來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會因為什麼情況而觸動別人的神經:2018年11月,塞爾維亞足球運動員馬迪(Nemanja Matić)為英超曼聯隊出場時,就不願在球衣胸前佩戴虞美人花,因為前南斯拉夫在上世紀90年代遭遇北約轟炸的傷痛讓他無法淡忘(在英國,虞美人花除了紀念一戰陣亡將士,還紀念北約陣亡士兵)。

無論國際足聯還是英足總,因為同是高度國際化的市場機構,在維護自身形象、保持良性運轉時,都努力保持近乎嚴苛的立場來告誡所有人:不涉政治。

而對於尚在開拓全球市場的NBA來說,總裁施華嚐到了自己昔日種下的苦果。他擔心NBA在美國市場遭受更大的損失(經濟上與政治輿論上),但並不意味着含糊過關就是最好的選擇。何況NBA憲章裏有明文規定:NBA有義務保護會員、保護球員、保護贊助商等第三方的權益。

火箭隊擁有最多的中國市場份額,可其他NBA球隊乃至「NBA中國」公司在中國的收益就不是錢嗎?莫利有他的言論自由,可他的言行已經傷害到了諸多方面的權益,僅從商業邏輯出發,施華還不足以從一開始就快刀斬亂麻,代表聯盟宣布對莫利的處罰嗎?施華與NBA進退失據的背後,讓美國所標榜的「言論自由」的雙標屬性暴露無遺:自家的雷區不能踩,其他國家的雷池隨便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莫利作為NBA總經理中與中國打交道最多的人,卻最先犯了「嚴重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的錯誤,說明整個東西方在價值取向、文化意識上的高牆,遠比網絡「翻牆」難得多。一直以來被很多學者和民眾深信不疑的「利益深度交織捆綁,能讓中美之間增進相互了解與基本尊重」,或許未必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