弔詭的敘利亞戰場:埃爾多安肆無忌憚 特朗普無可奈何

撰文:王瑩
出版:更新: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與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Recep Erdogan)上周四(10月17日)經過五小時會談後,終於就土耳其入侵敘利亞北部,攻擊庫爾德人的軍事行動達成停火協議,但前景並不全然樂觀。按照土國外長恰武士奧盧(Mevlut Cavusoglu)同日的說法,土方僅是暫停行動120小時,直至敘境的庫爾德武裝組織「人民保護部隊」(YPG)完全撤離之後,土方才會停止相關的軍事活動。

在達成停火協議前一天(10月16日),埃爾多安已經強調停火的條件是「所有的恐怖主義人士立即交出武器和設備,退到我們定的安全地帶之後」。上周二(10月15日),他在出席阿塞拜疆突厥議會第七屆峰會時稱,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的軍事行動不會停止,直到「我們的目標實現」。

土耳其招致各方不滿

土耳其在10月9日展開名為「和平之泉」的行動,攻擊敘利亞北部的庫爾德人。由其連日來的官方表態可以看出,它對這一行動的決心很堅定,且有着舉國民意支持。但在國際社會,土耳其的行動已經招致各方不滿。

趕往土耳其為特朗普「救火」的彭斯上周四與埃爾多安會面,兩人表情肅穆。(路透社)

美國除了通過外交渠道敦促土耳其「收手」之外,還對土耳其發起制裁,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一(10月14日)頒布行政命令,授權制裁對在敘利亞軍事行動有關的土耳其政府現任與前任官員。美國財政部表示,已對土耳其的國防、能源、內政等各部部長施加制裁,凍結了他們在美的資產,並禁止他們涉足美國金融交易。特朗普還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已將對土耳其鋼鐵進口的關稅提高50%,並立即停止美國與土耳其間涉及1,000億美元的貿易協議談判。

俄羅斯同樣在呼籲土耳其停火。總統普京在10月11日警告土耳其的軍事行動可能導致被俘的ISIS成員逃脫,上周二他與埃爾多安通話討論敘利亞北部局勢時,重申有必要防止土敘發生軍事衝突。

歐盟亦不滿土耳其的行動。上周一,法國總統馬克龍分別致電特朗普、埃爾多安,稱土耳其進攻敘利亞北部對整個中東地區和歐洲構成了威脅。德國總理默克爾翌日則再次呼籲土耳其停火。法國、德國、挪威和荷蘭先後暫停對安卡拉的武器銷售,意大利和英國外交部則透露,正在審查暫停對土耳其出售武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在上周二的記者會上呼籲土耳其停止軍事行動,回到政治解決的正確途徑。他還「敦促土方負起責任,同國際社會一道,共同打擊恐怖主義」。

域內國家也在譴責土耳其,由埃及、沙特、伊拉克等22個國家組成的阿拉伯國家聯盟在10月12日召開緊急外長會議,嚴厲譴責土耳其在敘利亞東北部的軍事行動,稱是「對阿拉伯國家領土的入侵和對其主權的侵犯」。伊拉克、伊朗也呼籲土耳其撤出敘國。

面對國際社會口誅筆伐甚至強力施壓,埃爾多安毫不退縮,他表示「不關心制裁」,並勸歐盟「醒醒」,威脅如果繼續使用「入侵」字眼,土耳其可能敞開大門,讓360萬敘利亞難民湧入歐洲—而事實上各方對土耳其的壓力大多也就停留在譴責而已,在譴責之餘,各國對土耳其此番出兵都是有所預知,乃至有所共識的。

埃爾多安不能錯過的良機

土耳其對庫爾德人的提防有歷史原因,庫爾德人主要聚居於庫爾德斯坦地區(簡稱「庫區」,是一片由土耳其東南部、伊朗西北部、伊拉克北部和敘利亞北部構成的狹長弧形地帶)。按「民族自決」原則,該民族本應和以色列一樣建國,然而庫爾德人畢竟不是掌握眾多資源和支持的猶太人,建國只能是縹緲的願景。

為期八年的敘利亞內戰為庫爾德人帶來積累實力的機遇,而今其政治目標已經轉為向居住地各國政府博求更高自治權。這也就讓土耳其判定,庫爾德人的壯大會威脅到國家安全和統一。因此,縱使不能除之而後快,亦要切斷敘利亞與土耳其庫爾德族群間的聯繫,以防其抱團坐大。

在過去數年裏,土耳其分別於2016年8月和2018年1月發動了「幼發拉底河之盾」行動和「橄欖枝」行動,尤其是「橄欖枝」行動,土耳其佔領了阿夫林地區,彼時,駐防在該地區的俄羅斯軍隊已經撤離,這意味着俄羅斯「默認」了土耳其的軍事計劃。

土耳其在敘利亞北部的行動也獲得了美國一定的認可。按照美國和土耳其在今年8月達成的協議,雙方建立安全區。土耳其要求在敘土邊境設立一塊縱深30到40公里的安全區,由土耳其負責管理。美國所提議設立的安全區縱深僅為14公里,其中5公里為非軍事區,9公里為不得部署重型武器。

也就是說,美俄等對土耳其以往的行動採取了容忍的姿態—在充斥着現實利益考量的中東地緣政治中,願意出兵力的自然就有更多話語權。

可是出乎各方意料之處在於特朗普驟然撤軍的決定。美方逐步撤離是各方的共識,但恐怕沒有人會想到來得如此突然。面臨敘利亞北部的權力真空,埃爾多安又怎會任由「天賜良機」擦身而過?搶先出手、意圖將敘利亞北部全部吞下,大不了日後再做部份退讓,也就成了土耳其最合邏輯的選擇。

問題在於,土耳其的「吃相」着實過於貪婪難看,以至各方縱使能容忍土耳其分得其「應得」的一杯羹,但面臨當下的局面,也不得不做些什麼。畢竟,敘利亞巴沙爾(Bashar al-Assad)中央政府雖然希望看到庫爾德族被削弱,卻也不能坐視土耳其在自己的領土上如此放肆;俄羅斯需要平衡巴沙爾、庫爾德族、伊朗和土耳其各方勢力,不可讓土耳其的貪心毀了自己費時數年搭建的中東地緣格局;而美國方面,國會和五角大樓等從一開始便不同意撤軍,特朗普也因此被痛批「不負責」、「出賣盟友」。

美國政治為特朗普上了一課

這也就需要說回此次事件的根源,也即特朗普驟然撤軍這個關鍵因素。從上一任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開始,美國已經逐步從中東戰略收縮,本着「美國優先」的特朗普更是多次表示希望美軍能從中東抽身,去年12月19日,他表示,美軍已經在敘利亞擊敗「ISIS」,將撤回所有在敘美軍。但這一決定遭到時任國防部長馬蒂斯(Jim Mattis)以及國會兩黨議員的激烈反對,之後,特朗普宣布暫緩撤軍。

類似的場景如今再現。特朗普10月7日宣布美軍從敘利亞北部撤離,認為美國南部的邊境牆更重要;對特朗普而言,撤軍既可以兌現自己的競選諾言,也是為美國軍人負責,更可適當挽回與土耳其埃爾多安政府的關係,為此他甚至表態「庫爾德人不是天使,庫爾德工人黨比起ISIS來,更具備恐怖主義的威脅」。

可是,美國政治畢竟不是白宮的獨角戲。美國眾議院上周三以354票贊成、60票反對高票通過決議,反對特朗普從敘利亞撤軍。當天,包括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麥康奈爾(Mitch McConnell)在內的國會領導人就此聽取政府簡報,結果這場會議變成了激烈的對罵,佩洛西等人憤而離場。

眼見美國國內反對聲音很大,特朗普政府也不得不「朝令夕改」,原計劃撤出敘利亞的美軍,改為向庫區南部轉移,同時對土耳其實施制裁,並威脅埃爾多安「小心摧毀土耳其的經濟」。此外,上周三在與佩洛西等人見面時,特朗普還展示了他寫給埃爾多安的信件,以此證明沒有給土耳其的行動開綠燈。可以說,傳統精英勢力讓特朗普認識到了政治的複雜性—特朗普改變了美國,美國同樣在改變特朗普。

美軍的「去」與「留」決定了美國在敘利亞乃至整個中東的話語權和存在感,這一點特朗普並非不知。但美國明年迎來總統選舉年,曾承諾美軍要從阿富汗、敘利亞等地撤出的特朗普也需要重拾這一目標。更何況,特朗普治下的美國本就不希望繼續當「世界警察」,美國的外交政策在經歷重塑的階段。

或許人們可以說,若當政的是民主黨,又或是傳統共和黨總統,美國就不會做這種拋棄盟友、自毀戰略佈局的事—可是,當政的恰恰是民選而出的特朗普。當下的美國無疑正在轉向,而特朗普的當選或許並非一次偶然。對此,人們在一年後的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時便可見分曉,但是在那期間,國際政治或許早已物去人非。

上文刊登於第18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21日)《 弔詭的敘利亞戰場 埃爾多安肆無忌憚 特朗普無可奈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