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北者兜路8000公里經「地下鐵路」到泰國 世上最遙遠的200公里

撰文:吳家俊
出版:更新:

2014年權哲男(音譯)以「自己的方式」離開朝鮮前往中國,成為一名脫北者。旅程並未結束,他從中國東北到雲南,再徒步穿過老撾的熱帶叢林後,長途跋涉8000多公里的權哲男終於到達泰國。在那裏,權哲男獲准前往韓國,展開新生活。
他的脫北之路,也是不少脫北者的逃脫路線。隨著朝鮮半島局勢日趨緊張,進入泰國的脫北者數量不斷上升。平壤到首爾之間只有200公里距離,為何希望離開朝鮮的人要花那麼多時間精力,選擇先到泰國?一切全因韓國與泰國之間的秘密協議而起......

中朝邊境架設重重鐵絲網,但仍無阻脫北者跨過圍欄,越過邊境尋求希望。(路透社)

   脫北者經「地下鐵路」到泰國

儘管路途遙遠,脫北者認為泰國政府會把他們送到韓國政府手中,故此他們不辭數千里,也要到達泰國。據美國國際公共電台(PRI)報道,脫北者越過中國與朝鮮的邊界後,他們會沿著有一條被稱為「地下鐵路」(Underground Railroad)的秘密路線,從北京輾轉來到雲南,然後越過中國邊境前往老撾。脫北者會順湄公河而下,到達旅程的終點站泰國。脫北者到達泰國後,會主動要求當地警方拘留他們,泰國政府就會把這些脫北者送往韓國。

報道未有列明「地下鐵路」的詳細路線圖,然而脫北者若從朝鮮首都平壤出發到泰國,之後再由泰國前往韓國首都首爾,全程僅是直線距離已經接近8000公里,比起平壤與首爾的直線距離200公里多近40倍。

若脫北者從平壤出發,經中國輾轉前往泰國,再去韓國,僅是直線距離已經近8000公里,比起平壤和首爾約200公里的直線距離多近40倍。

靠「吃飯」改頭換面

由北京到老撾再到曼谷,僅是直線距離就已超過3000公里。脫北者若在途中被捕,便會直接被遣返朝鮮。脫北者離開朝鮮時,大多衣衫襤褸,為躲避各國政府警方追捕,必須改變形象掩人耳目。

協助脫北者的機構稱,朝鮮人十分瘦弱,容易惹人關注,他們會安排脫北者在中國的秘密教會教友家中住一個月,只為了讓脫北者能多吃飯,以改善形象。

不少脫北者經湄公河前往泰國,只求當地政府遣送他們去韓國。(路透社)

   泰版「抵壘政策」 將脫北者送到韓國

泰國距離朝鮮路途遙遠,脫北者仍然堅持前往泰國,與泰國政府對脫北者的政策有關。由於泰國並沒有簽署《1951年日內瓦難民地位公約》,泰國政府理論上不會為脫北者提供任何形式庇護,或核實他們的難民身份。如此一來,泰國政府只會視非法入境的朝鮮公民為「非法入境者」,而非「難民」,換言之泰國政府會將非法入境的脫北者「遣返」。

問題來了,既然是「遣返」,為何不是送返朝鮮,而是韓國?原來由於韓國憲法寫明「所有朝鮮半島上的居民都是韓國公民」,韓國與泰國之間也有協議如何處理脫北者,故此泰國當局便把所有非法入境的朝鮮人遣送韓國,完成脫北者的終極夢想。

韓國駐泰國大使館拒絕就事件作出回應,而聯合國難民署發言人陳蔚雲對《路透社》說,脫北者通常不會接觸設在泰國的聯合國難民專員辦事處,直指「他們有其他方式尋求安全」。

脫北者千辛萬苦長途跋涉進入泰國,只求當地政府能送他們到韓國。(路透社)

   半島局勢緊張 泰國脫北者持續增加

隨朝鮮半島局勢越趨緊張,經此路線前往泰國的脫北者數量也在不斷上升。湄公河海軍巡邏隊的一名指揮官稱,過去幾年,看到很多脫北者從老撾,沿著湄公河進入泰國東北部省份,而脫北者進入泰國後,會主動要求泰國政府拘捕他們,以便前往終極目的地韓國。

根據泰國移民局的統計數據,2016年有535名朝鮮人抵達泰國,而在今年頭半年,已經有385人來到泰國,而且每週抵達的人數越來越多。《路透社》引述泰國移民局官員指出,單計泰國北部,現在平均每周就有20至30名脫北者抵達。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上周訪問泰國,席間提到希望泰國政府能在朝鮮問題上多做一些。作為東南亞的國家,泰國究竟能夠做些什麼?美國國務院負責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代理助理國務卿董雲裳(Susan Thornton)指出,美國相信朝鮮在泰國有不少公司,鼓勵泰方盡力取締它們,以及盡量接收由朝鮮偷渡前來泰國的難民。

韓國統一部指出,今年上半年,韓國接收的脫北者有593人,去年全年則有1418人,按比例上來說並沒有增加。而總部設在首爾的非政府組織「朝鮮人權公民連線(Citizens' Alliance for North Korean Human Rights)」則指,雖然今年韓國接收的脫北者總人數變化不大,但途經泰國進入韓國的脫北者數量有所增加。

   特朗普火上加油 朝鮮難民大逃亡?

朝鮮半島局勢主宰逃離朝鮮的脫北者數量,即使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和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嘗試淡化緊張局勢,指出仍然尋求以外交途徑解決危機,惟在總統特朗普不斷火上加油,最新宣稱「已鎖定目標,槍炮上好彈藥」下,來自朝鮮的難民恐怕只會有增無減。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