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翠珊增撥208億建5000「廉租屋」 120萬「無殼蝸牛」上樓仍渺茫

撰文:麥正賢
出版:更新:

英國首都倫敦等地近年樓價高企,居民為高租金苦不堪言,年輕人更難以置業。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周三(4日)於保守黨年度大會中,承諾將會多撥20億英鎊(約208億港元)興建「可負擔屋宇」(affordable housing),累計由2016至2021年投入共91億英鎊(約947億港元),每年可建約25000個「可負擔屋宇」單位。
然而魔鬼在細節,今次多撥的20億鎊卻只夠每年多建5000個單位,惹來房屋關注團體及在野工黨批評,指她無視國內年輕人置業困境。

英國首相文翠珊承諾將多撥20億英鎊興建「可負擔屋宇」(affordable housing)。圖為英國「可負擔屋宇」。(維基百科)

文翠珊稱,她了解到政府在過去30至40年間房屋興建量不足,令房屋價格上漲至國民平均收入的八倍,「尤其對年輕人而言是場災難」,政府需處理房屋問題。文翠珊表示,將於倫敦及英格蘭東南部等租金水平較高、需求較高的地點,興建租金最廉宜的「社區租賃」(social rent)型房屋,期望新的公營房屋有助紓緩住宅市場的問題。

「可負擔屋宇」類及「協助購買」類

要了解文翠珊今次發表的房屋政策,可先了解英國政府的資助房屋類型。它主要有兩類──「可負擔屋宇」及「協助購買」(Help to Buy)。

「可負擔屋宇」適合收入較低的人士選擇,當中又有分「社區租賃」(social rent)、「可負擔型租賃」(affordable rent)、「可負擔型置業」(affordable homes)和「共同擁有」(shared ownership)四類,當中前兩者屬租賃項目,後兩者則屬置業項目。

今次文翠珊增建的「社區租賃」租金最便宜,一般相當於市價的三至四成,租金只能隨通脹調整;「可負擔型租賃」則稍為高級,租金約相當於市價的八成,而且可跟隨市價調整。

「可負擔型置業」涵蓋範圍較廣,但整體而言,業主每期按揭費用高於「社區租賃」的租金,但低於市場水平。「共同擁有」類則讓買家先繳付首期,購買單位部分業權,其他業權將隨供款而轉讓。

今次文翠珊增撥資源後,估計每年只能額外興建5,000個資助房屋單位,難以滿足低收入人士的龐大需求。(路透社)

只屬小恩小惠

其實文翠珊今次不單承諾多撥20億英鎊興建「社區租賃」類房屋,她同時還會向「協助購買」計劃撥出100億英鎊(約1,041億港元),向收入相對較高的夾心階層貸款,協助他們置業,但估計「協助購買」計劃受惠人數僅約13.5萬。

劍橋房屋及規劃研究中心(Cambridge Centre for Housing and Planning Research)主任奧克斯利(Michael Oxley)批評文翠珊對低收入人士多撥20億英鎊,僅及撥給較高收入者預算的五分之一,估計每年只能額外興建5,000個單位,對低收入人士而言只屬小恩小惠的「雞肋」(chicken feed)。

在野工黨亦批評新政策,指出文翠珊即使增撥資源,保守黨政府在資助房屋項目上的預算,仍然僅及工黨上次執政時的一半。

文翠珊領導的保守黨曾在今年英國大選時,承諾2022年前興建150萬個單位,她的建屋大計實現機會令人質疑。(視覺中國)

英國房屋慈善機構Shelter發言人表示,歡迎當局增撥資源,但相對於現時逾120萬個「無殼蝸牛」家庭,今次撥款只是杯水車薪。英國地方議會數字顯示,現時最少7.7萬個家庭居於臨時房屋,當中包括約12萬名兒童。

2010至15年間,英國「可負擔屋宇」落成量一直徘徊在每年約4萬至6萬多個單位,2015至2016年度卻跌至不足3.3萬個。

文翠珊領導的保守黨曾在今年英國大選時,承諾在2022年前提供150萬個住宅單位,即每年平均需有約30萬個單位落成,但去年新落成住宅單位只有約16.8萬個。以文翠珊今次增撥資源的幅度,若私人市場建屋速度未有明顯提升,她的建屋大計實現機會仍然存疑。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