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香港與東盟簽訂自貿協議 顯露城市的國際地位

撰文:陳冠東
出版:更新:

各國都聚焦東南亞之際,作為南海北岸其中一個最大的都市,香港近年亦感覺到與東南亞經商的重要性。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今次在東盟峰會中,亦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將大大減少兩地的通商門檻。而特首林鄭月娥上台後,亦在東南亞動作多多,曾出訪東南亞多國,又計劃在曼谷設經貿辦,香港本屆政府在東南亞的野心不容忽視。

香港人對「南洋」絕不陌生,以往不少影視紅星都會到東南亞登台,而兩地的經貿來往亦非常頻繁。近年香港亦相當重視這段關係,特區政府在3年前起就開始與東盟十國,就自貿協議和相關投資協定磋商,並於上周東盟峰會正式簽訂,最早於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邱騰華在香港政府新聞處發布的訊息表示,兩份協定範圍涵蓋貨物和服務貿易、投資、經濟和技術合作、爭端解決機制和其他相關範疇。他又認為「服務業是香港的強項,無論在專業服務、商業服務、金融、旅遊、電訊等都是我們的強項,能為服務業打開東盟市場。」

圖片說明:香港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定(政府新聞網)

    香港東盟經貿聯繫緊密

新協定在商談期間其實並非沒有遇到阻力。香港服務業實力與身為東盟成員的新加坡重疊,因此新加坡在起初對東盟與香港商討自貿協定持負面態度。新加坡《海峽時報》在5年前更曾引述智庫指,新加坡將會是自貿協定簽署後,唯一一個不能從中得益的東盟國家。幸而隨着談判發展,新加坡亦改變態度,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部長黃循財曾指「新加坡與香港有着良性競爭,但該競爭不是一場零和遊戲」,對香港與東盟擴充貿易關係有着務實態度。

東盟是香港第二大貨物貿易夥伴,僅次於中國,在2016年兩地商品貿易總額錄得8,333億港元,佔香港對外貿易總額約11%。而今年頭9個月,香港與東盟的商品貿易總額達13.1%,高於平均的8.6%。服務貿易方面,東盟是香港第四大服務貿易伙伴,2015年的總額達1,207億港元,數字在2010至2015年間每年增長達4.7%,再次高於平均水平。中銀香港經濟研究員黃思華表示,數字反映雙方貿易活動持續擴張之餘,東盟市場亦是香港的增長動力之一。

香港在近年在東盟的投資亦甚多,是東盟部份國家的主要投資來源之一。據新加坡智庫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所(Yusof Ishak Institute)於本月初發表的報告,香港在2010-2012年對東盟投資的總額,超過171億美元(約1338億港元),而其中以新加坡、緬甸及越南為主。香港在該兩年在緬甸的外資直接投資(FDI)淨值,在區內主要經濟體間,更只是僅次於在2010年就與東盟簽署自貿協定的中國,而該兩年香港對越南的外資直接投資淨值更是超越中國。但報告亦指出,中國不少對外投資都會以香港名義展現,掩蓋了中國對外的真實投資金額。

同樣地,香港對東盟的商品貿易,絕大部份都是轉口,總額達2,559億港元,而香港產品出口到東盟就只有79億港元。黃思華認為,新協議其實對香港貨物出口的直接刺激作用相對較小。而服務業則面臨與新加坡的競爭,香港服務業要打入東盟市場的難度仍然存在。

另外,近年香港在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亦相當積極,政府網上的資料顯示,香港目前與中國、新西蘭、智利、冰島、列支敦士登、瑞士、挪威及澳門7個國家或地區有自貿協定,今次在列表上加入東盟十國,可謂大大擴充了香港的貿易版圖。另外,香港目前亦與格魯吉亞、馬爾代夫及澳洲商談自貿協議,香港在這方面仍繼續會有拓展空間。

圖片說明:香港葵青貨櫃碼頭。(路透社)

    發揮香港影響力

東盟顯然亦是本屆政府重點發展的雙邊關係,林鄭月娥在上周三(15日)公布將會在泰國曼谷設經貿辦事處,將會是香港在東盟第三個經貿辦(其餘兩個在新加坡及雅加達)。林鄭在宣佈當日更表示,香港的對外工作「大有空間可以做」。在曼谷設經貿辦的想法,其實在她首份施政報告中亦有提及,而今次在越南峴港出席APEC峰會,她亦與泰國首相巴育(Prayuth Chan-ocha)舉行雙邊會談,談及香港政府的計劃,並表示希望透過與泰國政府高層的定期對話,以加強經貿合作及推動兩地民間組織,在創意產業方面的交流。

林鄭月娥上任後首個出訪的地區亦是東南亞。她在8月先後出訪新加坡和泰國,在9月亦曾到仰光與國務資政昂山素姬會面。香港政府為推動香港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由上屆梁振英政府起其實已頻頻到東南亞推銷,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及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等人,都曾多次到東南亞外訪,推動與東盟合作。

林鄭月娥在APEC峰會展示了她顯然仍要熟習行政長官在外務工作上的身份。她飛往越南峴港時,與秘魯總統庫琴斯基(Pedro Pablo Kuczynski)同機,但在下機時她緊隨在庫琴斯基身後下機,畫面猶如隨從跟着主人走一樣,有失香港是APEC獨立經濟體之一的地位。

瑕不掩瑜,林鄭月娥認為香港在對外工作「大有空間可以做」,大抵仍是朝正確方向走。今時今日,大城市在世界政經活動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少城市為自身利益蠢蠢欲動。其中一個城市觸及得最多的議題是氣候變化,一些城市更為此組成合作組織。當中最大型的是2005年成立,現時由90個城市組成的C40城市氣候聯盟,主力研究城市如何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能做得更多,香港亦在聯盟之中。聯合國去年舉辦的住房與可持續城市發展會議「人居三」(Habitat III),亦邀請了不同地方政府,包括城市在內的官員到場,討論住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

當國家政策與城市的利益抵觸時,城市更可發揮自己影響力,左右決策。最明顯的例子是英國倫敦,市長簡世德(Sadiq Khan)在英國脫歐後積極向政府爭取,要求將倫敦的問題獨立處理,又表達倫敦人希望留歐的意願。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宣布退出《巴黎氣候協議》後,美國多個城市的市長群起表達自己將會在市內繼續對抗氣候變化。當然香港經濟在中國的佔比不能與倫敦相比,但在一些如氣候問題等軟性議題上,仍有發揮空間。

歷史造成的特殊地位,使得香港可以在外國設置「城市版使館」的經貿辦,又能參與APEC及世貿組織,與一眾成員國平起平坐,這在世上一眾城市裏均非常罕有。香港行政長官外訪,可以與不同國家元首打交道,現在香港以城市身份,與東盟落實自由貿易協定,亦是東盟首次與城市簽訂自貿協定,更很可能是唯一一次。香港在外務工作方面,確實仍有很多可做,甚至可與世界各大城市分享相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