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中韓關係回暖 且看文在寅「平衡術」能否奏效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隨着「薩德」爭議告一段落,中韓關係重回正軌,韓國總統文在寅亦將於本月中訪華。過去數月,文在寅政府一直在多重壓力下追尋自處之道:一方面必須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同時要推動韓國經濟轉型,避免在與中國競爭時落敗;另一方面在懸而未決的朝鮮核危機下,與美國的強硬路線保持適當距離,稍為靠近中國的溫和路線。簡而言之,不論在經貿還是國安領域,韓國均在採取平衡策略。

在過去一年多,中韓關係有如坐過山車。去年7月,韓國時任總統朴槿惠決定部署由美國提供的「薩德」反導系統,觸發中國政府和民間強烈不滿,使兩國商貿關係嚴重受挫。文在寅5月上任後,中韓關係一度緩和,卻因新政府在9月3日朝鮮成功試射「氫彈」後批准美軍部署餘下四部「薩德」發射車,導致中韓關係再次轉差。

韓國去年決定部署薩德系統,導致中韓關係受損。(美聯社)

經過一番波折,兩國關係終於回暖。韓國外長康京和10月30日在國會明確作出「三不」承諾,包括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的現有立場沒有變化;承諾美日韓安全合作不會發展為三方軍事同盟;韓國政府不考慮追加部署「薩德」系統。翌日,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中國政府朝鮮半島事務特別代表孔鉉佑在北京會見韓國外交部半島和平交涉本部長李度勳,雙方同意加強溝通和合作,通過政治外交手段解決朝鮮問題。兩國最高領導人亦有良好互動,文在寅總統11月11日在越南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首腦會談,同意推動各領域交流合作重返正軌。為體現「三不」承諾,韓國甚至拒絕11月上旬的美日韓三方聯合軍演,似是想向中國傳達改善關係的誠意。

康京和早前在北京與王毅見面,為文在寅12月中訪華作準備。(美聯社)

韓方望改善韓企在華經營阻礙

在過去一個多月,中韓高層交流從未中斷。中國外長王毅11月22日會見訪華的康京和,形容中韓關係近期經歷波折,但雙方不久前就階段性處理「薩德」問題達成一些共識。康京和也表示,希望中方能在文在寅總統下月訪華前,減少在華韓企的經營阻礙,加強雙邊人員往來。據韓國外交部高層官員確認,文在寅已定於12月中旬訪華。

中韓外長分別提及「薩德」和在華韓企經營問題,多少反映兩國目前的關注點,希望對方作出讓步—中國希望減低並預防「薩德」系統所牽涉對自身的威脅,韓國則爭取扭轉因中韓關係冷淡而受挫的韓企表現。

韓國近期與中國頻密接觸,經貿利益無疑是主要考量。文在寅早前在菲律賓會晤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時,表明「薩德」問題導致中韓關係停滯,不少韓國企業經營困難。他當面要求中方採取措施,緩解相關情況,反映韓國經濟目前面臨的窘境。

事實上,「限韓令」對韓國社會造成很大衝擊。例如,首爾仁川國際機場的樂天免稅店生意慘淡,難以繳付租金,一度傳出有意撤出機場;當地旅遊業亦因失去大批消費力強勁的中國遊客而出現經營困難。因此,韓國民間一直有要求中韓改善關係的呼聲。果然,在文在寅會見習、李後不久,韓國《中央日報》11月20日報道,今年3月起絕迹韓國的中國旅行團,時隔八個月將再次踏足韓國。有韓國旅行社代表透露,來自上海的25人旅行團將於11月28日抵達濟州,往返中國和濟州的航班亦預計在12月恢復。

中國的「限韓令」衝擊韓國經濟,圖為仁川國際機場樂天免稅店。(網上圖片)

推進經貿同時促經濟轉型

今次「薩德」爭議對韓國的教訓可謂「刻骨銘心」。韓國現代研究所數字顯示,由於中國抵制韓國貨品及採取其他經濟打擊措施,韓國今年起碼損失75億美元(約585億港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GDP)的0.5%;反觀中國損失只佔0.01% GDP,實屬微不足道。與此同時,今年1月至8月間,韓國對華整體出口為881億美元(約6,880億港元),較去年同期激增12%,足證韓國愈來愈依賴中國市場,這也是文在寅不得不與中國改善關係的原因。

文在寅訪華在即,肯定會與中國領導人討論經貿議題,中國或推出更多措施進一步促進雙邊經貿往還。問題是,對華經貿並非韓國經濟的全部,癥結其實源於中國產業升級,以及韓國本身並未完成產業結構調整。面對來自其他新型經濟體的競爭,韓國傳統製造業的競爭力正被不斷削弱。例如,韓國晶片質素目前雖仍比中國同類產品優勝,但中國在鋼鐵和石化產品等方面早已迎頭趕上。文在寅尋求推進中韓經貿合作的同時,還要促使本國經濟轉型,以免在接下來的全球產業鏈調整中失去韓國的立足之地。

韓國並未完成產業結構調整,或難以面對其他新型經濟體的競爭。圖為韓國股市交易情況。(美聯社)

然而,不少迹象顯示,文在寅政府的政策並非朝着強化競爭力的方向發展。文在寅立場左傾,在國內實施勞工友善政策。《韓國先驅報》11月15日引述國會預算辦公室一份報告指,假如政府按照原訂計劃,在未來三年把每小時最低工資增至一萬韓圜(約71港元),當地就業人口在2020年將會減少0.1%,私人消費增長屆時可能收縮最多1%。文在寅同時主張削減工時,要求僱主把臨時工改為長期工,雖然同時也承諾為中小型企業提供援助,但財閥對韓國經濟影響力過大的情況並無改變,對韓國的長遠競爭力提升也缺乏作用。

「三不」承諾改善關係

戰略調整除了體現在經貿層面,還在國安領域體現,這在亞太局勢不穩之際顯得更加重要。文在寅11月3日接受新加坡亞洲新聞台獨家訪問,清楚解釋韓國政府戰略層面的最新立場。他表示無論在經濟合作,還是在和平解決朝鮮危機方面,中韓關係均日益重要,「所以我在對美、對華關係上,追求平衡外交。」日本國際基督教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研究高級副教授納吉(Stephen R. Nagy)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中國認為「三不」承諾完全合理,對韓國而言,作出上述承諾亦不困難,「他們(韓國)已有足夠反彈道導彈作自我保護,在現階段,加入美國反導體系沒有好處,而韓國公眾也不贊成美日韓軍事同盟。」

對韓國而言,平衡外交不是新鮮事—與文在寅私交甚篤的前總統盧武鉉執政期間,便曾提出這個概念,但他當時受到不少韓國保守派和美國官員嘲笑。專門報道亞太政局的日本《外交家》雜誌11月18日發表文章,形容形勢已經改變—就着朝鮮核危機,首爾和北京均主張和平解決,後者甚至一直堅持「雙暫停」方案;相比之下,華府對有關建議興趣不大。正因立場相近,中韓才愈走愈近。對於中國在解決朝鮮核問題的角色,文在寅一直寄予厚望。《日經中文網》報道,文在寅急於與中國改善關係,最大原因是希望習近平出席明年2月9日開幕的平昌冬季奧運會開幕式,藉此說服朝鮮參加冬奧會,從而向世界展現「和平奧運」。圍繞這件事,《韓聯社》更於 11月23日報道,為免激化朝鮮半島局勢,韓國正考慮停止在明年冬奧期間舉行的韓美聯合軍演。

文在寅希望習近平參加平昌冬季奧運會開幕式,以此說服朝鮮參加冬奧。(美聯社)

在近期中韓互動中,不難看出韓國才是更積極、不斷伸出橄欖枝的一方,反映韓國有求於中國,多於中國有求韓國。然而,兩國進一步改善關係的根基是否穩固?在不少韓國人看來,中國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支持這個與世隔絕的政權,加上並未對朝鮮的挑釁施加壓力,導致韓國公眾和政策制訂者對中國失去信心。中韓關係若想進一步緊密,中國必須在作為負責任持份者的原則上建立信任。不過,這對北京而言不是易事,朝鮮終歸不是中國的附庸國;更何況,北京未必認為有必要冒着孤立朝鮮的風險,與韓國過度親密。

「前總統金大中說過,美韓同盟是韓國的命運,但我認為,中國是韓國另一個命運。如果說檀君創建了這個國家是我們的命運,那麼將我們置於中國旁邊也是我們的命運。」韓國國務總理李洛淵早前發表這番言論,生動地解釋這個東亞小國的現實處境。當局目前必須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同時要強化本國競爭力,找到應對中國產業升級的方法;在保持美韓同盟的前提下,與中國一道解決朝鮮問題。當然,文在寅目前仍然處於任期初段,「平衡術」能否奏效實屬言之尚早,但從他積極改善對華關係來看,他是主張務實合作的政客,這對東亞局勢可能是好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