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越戰美軍暴行 《60分鐘》名記者塞弗病逝 曾言世上無普通人

撰文:陳駿豪
出版:更新:

上世紀六十年代,記者塞弗(Morley Safer)無懼槍林彈雨,親訪越戰戰區,揭發美軍戰爭惡行,將戰場真相帶返遙隔太平洋的美國國民,掀起國內反越戰浪潮。這位從事新聞工作逾60年,美國時事節目《60分鐘》老牌記者,當地周四(19日),在曼克頓因肺炎逝世,終年84歲。遺下無數挑戰權威,為小眾發聲的故事,成就新聞界不世傳奇。

塞弗一生從事新聞工作超過60件,參與奠定現代新聞採訪的模式。(路透社)

1931年,塞弗生於加拿大多倫多,自小受曾任記者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影響,立志成為駐外記者。塞弗考入西安大略大學幾周後,希望專注為當地報館寫稿,毅然退學,其後在加拿大和英國當過記者。不過,塞弗真正大展拳腳,卻是於1964年,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採訪的日子。

塞弗有句名言,道出每個人、每件事都非尋常。

世上無所謂普通人,不然就無須記者的存在。
塞弗
塞弗身入南越村落做一手採訪。(Getty Images)

塞弗的確不是普通人。當年報道越戰,他不但打破當時新聞界慣常的採訪手法,更促使國民認識戰場實況,帶來反戰呼聲。

報道改變美國人對越戰觀感

越戰期閒,美國官方每日定時下午5點,向傳媒發布消息,消息大多經過政府審查,內容模稜兩可。塞弗帶著越南的攝影師,跟著軍隊,乘搭直升機,務求到戰場做第一手訪問。

塞弗南越現場報道美軍焚村。(Getty Images)

不過,塞弗和攝影師乘坐的直升機遭炮彈擊落,兩人並無受傷,堅持前往戰場採訪。塞弗和攝影師到達越南村落,目睹美軍在無抵抗的情況下,用火箭炮和機關槍亂槍掃射,村內老人向美軍求饒,仍無法阻止手榴彈和火焰發射器引起的熊熊大火。結果,全村焚毀,美軍惡行由塞弗的文字和攝影師的相機記錄。

報道傳回國內,民眾強烈不滿美軍的行徑,批評時任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隱瞞真相,縱容戰爭行為。塞弗的一手報道,令不少美國記者停止自我審查,盡力搜集材料,準確報道新聞,不過報道同時觸怒詹森,塞弗亦面臨是否共產黨員的指控。

1966年起正值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亦成為塞弗一欲窺探的地方。當時中國嚴禁西方記者入內採訪,只歡迎類似斯諾(Edgar Snow)等跟毛澤東有交情的記者。塞弗想到用自己加拿大國籍的身份,喬裝為加拿大遊客,採訪紅色恐怖時期的中國。

1970年,塞弗亮相新聞節目《60分鐘時事雜誌》,夥拍已故名記者華萊士(Mike Walace)等,談笑風生,直至上周退休,一做46年。他曾訪問美國雜誌《紐約客》的插畫師、維基百科的創辦人和員工、無家者、失業工人等,說過的故事,多不勝數。

▼《60分鐘》早前以專輯回顧塞弗的貢獻

自己的報道穩妥,尤重文字和背後的故事,以及令新聞變得可觀。大眾不需要用文學的眼光看待新聞報道,不過當中的內容,如故事、人物……並不文藝,但可以優雅,耐人尋味。
塞弗

偵查報道改變疑犯命運

最令塞弗自豪的是1983年的偵查報道。當年,德州法院誤判黑人工程師持械爆竊,遭判終身監禁。塞弗報道發現新證據,引起全國關注,促使法院重新考慮判決。最終工程師無罪釋放。

塞弗對事事好奇,不止關注政治和社會新聞,同樣關注文化、品味,報道過為何芬蘭人喜歡跳探戈、經濟依賴鳥糞的太平洋島國、紅酒跟心臟病的關係。

跑新聞多年,塞弗認為「自己的報道穩妥,尤重文字和背後的故事,以及令新聞變得可觀。大眾不需要用文學的眼光看待新聞報道,不過當中的內容,如故事、人物……並不文藝,但可以優雅,耐人尋味。」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