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默克爾】18年政治遺產 帶德國重回巔峰 與民粹角力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即將卸下18年黨魁銜頭,意味她的政治生涯進入倒數階段。花上18年建立的政治遺產,要不由有「小默克爾」之稱的卡倫鮑爾(Annegret Kramp-Karrenbauer)延續下去,要不就由「宿敵」默茨(Friedrich Merz)逐一擊破。
默克爾一手帶德國重回世界之巔,但另一方面亦因移民問題令自己的治績留下落人口實的幾筆。

治下的經濟黃金時代

默克爾治下的德國經歷一段經濟黃金時代。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在默克爾執政期間,經濟增長達超過五分一,甚至將失業率抑壓至自1980年代初的最低水平。

在美英法多國歷盡外憂內患之際,德國成功在列強出脫穎而出,相對上經歷一段較穩定的時代。有人認為默克爾軟化政治,使她更容易帶領德國重掌歐洲。

受歷史的陰霾所影響,德國人長期抑壓愛國情緒。默克爾對此也小心翼翼。她從未發表過激動人心的演說,每次出席峰會後亦從不吹捧自己為德國所爭取得來的成果。德國就一直如此穩步發展,出口和國內需求逐漸增長,國家繁榮,國民對默克爾也感到滿意。

基民盟黨魁選舉:默克爾領導基民盟18年,如今將要選出接任人。她希望留任總理至2021年,期間需要與新任黨魁合作。(路透社)

慷慨客納難民

2015年湧歐難民潮初現之際,默克爾向難民敞開大門的立場,亦為德國贏得掌聲和尊重。在難民危機上,奉行緊縮政策的默克爾向世界展示德國慷慨的一面,建立友好人道的形象。

來自東德的默克爾,自小在「鐵幕(Iron Curtain)」和分裂東西德的圍牆下成長。正因如此,無論面對國內多大的壓力,她向來強調不會建造圍牆。

德國向移民展開雙臂的後果,得的是獲得國際社會讚賞,失的是他們對個國內一些城市與社區資源供應構成負擔。少部分移民涉及搶劫或是性侵犯女性罪行的消息,經傳媒報道以及右翼政黨煽風點火,讓德國社會陷入撕裂。

移民問題最終帶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2013年,右翼民粹政黨「德國另類選擇黨」(AfD)成立。它挾着國內反移民的聲音乘勢而起,最終在2018年一躍成為聯邦議會第三大黨,並且所有地區議會均佔一席位。默克爾的施政,也因而不斷受到撼動。

赫蒂行政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院長恩德萊因(Henrik Enderlein)形容,德國民粹主義雖不是默克爾的「孩子」,但顯然是默克爾時代的產物。

「小默克爾」:卡倫鮑爾的立場和仕途與默克爾有多少相似,外界把她形容為「小默克爾」,甚至稱總理屬意她成為繼任人。(視覺中國)

歐債危機表露的霸主形象

默克爾任內另一個挑戰,便是歐債危機。2012年,希臘幾乎被迫退出歐元區,為默克爾帶來一次考驗。有人批評指,默克爾在事件中,盡顯德國作為霸主的形象:將德國利益置於首要、操控歐盟機構為德國帶來長遠好處、將南部國家轉化為出口市場、收緊對德國銀行的控制。

默克爾一直堅持緊縮政策,認為必須藉此保障歐元區。但有部分反對者指,更大自由度才會更快刺激經濟增長。迄今,雙方仍然就此爭辯不下。

德國前外相費希爾(Joschka Fischer)直言,默克爾錯失的最大機會是未有完善歐元區制度。他指,她的成長背景使她缺乏西方親歐的想法,未完全擁有歐洲意識。

執政基督教民主同盟(CDU,簡稱「基民盟」)周五至周六(7日至8日)選出新黨魁。不論是卡倫鮑爾抑或默茨當選,都意味德國即將進入「後默克爾」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