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種百年」樹蛙重現人間 「青蛙人」冀喚醒保育意識

撰文:李駿生
出版:更新:

一種自然科學界認為已絕種逾百年的樹蛙,在印度北部森林重現眼前。不過,領導研究、有「青蛙人」之譽的印度學者指其棲息地在人類活動範圍擴張不斷縮少,威脅到該物種的存活,呼籲大眾切勿沉醉於新發現而輕視保育。

<I>Frankixalus jerdonii</I>長成後大如一個高爾夫球,在離地超過6米的樹洞內生活。(美聯社)

印度德里大學的彼筑教授(Prof. Sathyabhama Das Biju)領導的團隊今次的發現顯示,該樹蛙不但在印度北部高海拔的森林大量存活,研究團隊更指這種樹蛙甚至出現在中國到泰國一帶。

 

彼筑教授將樹蛙歸類為新的「屬」(genus,即在生物分類系統中比「種」(species)更高一層),學名為Frankixalus jerdonii,名字紀念從前指導彼筑教授研究的老師博叙(Franky Bossuyt)。到現時為止,全球存活的樹蛙共有18個屬。

<I>Frankixalus jerdonii</I>蝌蚪的嘴呈吸管狀,用作吸食母蛙產下的未受精卵。(美聯社)

1870年英國自然科學家杰登(T C Jerdon)在印度大吉嶺最後一次採得這種樹蛙的樣本,現於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展出。

 

逾百年來都沒有該樹蛙出現的紀錄,彼筑教授估計是因為牠們生活於離地超過6米的樹洞內,亦有學者指出,針對東南亞地區的生態研究較少。

 

再度重現人間的樹蛙,長成後大如一個高爾夫球,生活習性十分特別。彼筑教授的研究報告刊登於最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提到雌性樹蛙在積水樹洞內產卵,待蝌蚪酻化後再定期回到樹洞中產下未受精的卵,作為洞內蝌蚪的食物。

<I>Frankixalus jerdonii</I>雌蛙在積水樹洞內產卵,待蝌蚪酻化後再定期回到樹洞中產下未受精的卵,作為洞內蝌蚪的食物。(美聯社)

基於這種生活習性,該蝌蚪的嘴呈吸管狀,作吸食之用。另外,牠們的眼睛生在頭頂,而非在兩旁,估計用作留意母蛙回洞產下未受精卵之用。

蝌蚪的眼睛生在頭頂,而非兩旁,估計用作留意母蛙回洞產下未受精卵之用。(美聯社)

彼筑教授形容今次的發現純屬意外,2007年一個晚上研究團隊在樹林地面找尋另一種兩棲類生物時,「聽到上方傳來如樂團的聲音」,感到「十分神奇」,往上觀察終有新發現。樹蛙的標本接受基因配對,證實可歸類入全新的「屬」。

 

彼筑教授在印度有「青蛙人」稱號,歷來發現境內逾350種青蛙中的89種。他警告新發現「不代表牠們不受威脅」。

研究團隊2007到2008年之間採得樹蛙樣本的部分樹林,2014年已遭放火移平,發展農業。為了種米、建路、建屋等計劃,地區內的樹林迅速消失,樹蛙的棲息地亦大減。

 

樹蛙對污染物亦十分敏感,只要氣候與水質稍有改變,其存活就會受到明顯威脅。彼筑教授解釋:「這種樹蛙面對嚴埈的威脅,棲息地縮小可令牠們絕種。」他慶幸在所有棲息地完全消失之前有是次發現。全球逾7,000種兩棲類生物之中,約32%正面對絕種的風險。

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總監漢肯(James Hanken)形容是次發現令人振奮,但同時「提醒我們的紀錄以外或者有更多物種即將滅絕」,今次樹蛙重現「不能彌補各地兩棲類動物絕種的損失」。

 

科學家稱加深了解生物多樣性,有助提高大眾對保育的關注。美國華盛頓拯救兩棲類聯盟 (Amphibian Survival Alliance)創辦人穆爾(Robin Moore)解釋「在脊椎生物之中,兩棲類生物承受很大生存威脅,但較少受媒體及科學文獻的重視。現在我們發現、再發現這些物種,將引起更多關注。新奇事及新靈感遠較絕望的威力巨大。」

 

(衛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