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專家:剖腹產盛行「大隻B」愈多 惟影響人類進化

撰文:許懿安
出版:更新: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理論生物學家指出,二次大戰後剖腹產(caesarean section或 C-section)技術的成功,令愈來愈多孕婦因為骨盆窄而選擇的剖腹產。此舉對對人類進化有影響,愈多嬰兒頭部發育得大,也愈多「大頭B」出生,導致胎頭骨盆比例不稱(fetopelvic disproportion)問題增加,佔全球分娩6%。

奧地利研究人員指出,隨着剖腹產愈來愈流行,孕婦更能安全生出體型愈大及愈健康的嬰兒,惟難產風險亦增加。圖為洪都拉斯一名不幸患上小頭症(microcephaly)的新生嬰兒。(美聯社)

研究人員估計全球因體型關係而無法通過產道出生的嬰兒,從60年代的每1,000名中有30名(3%),增至今日的每1,000名有36名,即3.6%,增幅為剖腹產(caesarean section或 C-section)開始流行時的10至20%。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理論生物學家指出Dr. Philipp Mitteroecker指出,分娩問題、特別是胎頭骨盆比例不稱(fetopelvic disproportion)的比率這麼高,是因為有現代醫療技術介入,令這種可能導致婦女死於難產的基因,無法通過物競天擇在人類繁衍中消失。

他指出,骨盆狹窄的婦女,本該在100年前已無法捱得過難產並死去,但她們到後來還是繼續將這個基因傳給她們的女兒。

這個刊載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研究指出,剖腹產的趨勢會持續,但不至於會令順產這個選項變得過時。

   數學模型顯示:嬰兒愈「大隻」 身體愈健康

人類不像黑猩猩等靈長類動物般分娩順利,是因為人類嬰兒的頭部相較於牠們都要大。研究人員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其他生育研究所得的數據,製成數學模型。結果發現一個的現象,就是體型愈大的初生嬰兒就愈健康。

只是當胎兒生長得愈大,愈容易在母親分娩期間發生難產。這種有可能危及孕婦與胎兒性命的基因,本該在人類演化過程中消失,但在這種物競天擇力量的另一面——即是更多體型較小嬰兒的出生的趨勢,已在剖腹產愈趨流行的情況下消失。

Dr Philipp Mitteroecker指出,他並非對醫療技術介入做出批評,只是指出它對於人類進化有影響。他認為這個進化趨勢會持續下去,惟未來可能輕微放緩:「這是有極限的,所以我不會預期未來大部分兒童都會是剖腹產出生。」

(英國廣播公司/獨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