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鬥牛解禁再掀種姓矛盾 賤民遭受排斥攻擊

撰文:楊紫微
出版:更新:

印度南部邦份泰米爾納德(Tamil Nadu)近日因傳統鬥牛活動解禁而慶祝頻頻。但種姓制度下的賤民不但無法共享傳統,更遭到暴力阻撓。

印度泰米爾納德邦早前有大批民眾示威,要求政府解禁鬥牛。(路透社)

2014年印度政府頒佈鬥牛禁令運動,並指鬥牛違反動物保護條例,嚴重傷害了公牛,但去年1月因應當地人大力反對而再度解禁鬥牛活動。這項傳統文化與現代價值的糾葛中,無辜受累的還有一直活在種姓制度陰影下的一群--賤民。

印度鬥牛與西方鬥牛不同,當地人會在牛角上繫上裝有獎勵的布袋,讓參與者奪取,活動極受當地人歡迎。在當地稱為迦里卡圖(Jallikattu), 意指牛角上懸掛的金銀幣,活動在1月的節慶中舉行。

近日泰米爾納德的Kallapur村出現了多宗暴力衝突,均是衝着賤民而來。當地嚴厲區分開賤民與非賤民的住處,一條馬路成為明確的楚河漢界,定下尊嚴的厚度。當地不少地主也不是上級種姓,但由於人口優勢,他們在政治領域上佔有一定地位。而不少賤民則在這些地主的農地工作。

圖為鬥牛解禁後,2月在泰米爾納德舉行的鬥牛。專家指,鬥牛也成一種些級種姓控制賤民的手段。(Getty Images)

1月中,時值鬥牛節慶組織時期,賤民Kumar被不認識的襲擊者暴打至盆骨碎裂及膝蓋脫骹,現時只可依賴拐杖走路:「我被送進公立醫院,但他們甚至不肯為我輸液。」他後來才知道,自己成為了因鬥牛而起的種姓鬥爭中的犧牲者之一。

一名賤民社群中的長者指出,40年前有賤民部落中的年輕人人參與鬥牛,但賤民不可能擁有牛隻,但他們一旦接近其他種姓的牛隻,便會遭到暴力對待。80至90年代時,鬥牛活動引起的激烈種姓衝突令大量賤民被攻擊,甚至謀殺。不少賤民社群因而決定抽身,不再參與鬥牛。

Rekha也是住在賤民部落的一員,她目擊鄰居家園被大肆破壞:「他們(施襲者)口吐髒話又燒了幾架電單車,而且打穿了我們的儲水桶,用棍棒攻擊所有人。」她表示,兇徒的動機並非真的是鬥牛活動,只是籍口:「他們妒忌賤民向上流動。」

 01百科: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已有3000年歷史,將印度人分為4個階級,由高至低分別是:婆羅門(Brahmin)、刹帝利(Kshatriya)、吠舍(Vyshya)及首陀羅(Shudra),而賤民(Dalit)則是被排拒在階級之外。賤民被視為不潔和「不可接觸者」(Untouchables),只可從事社會地位低的工種。其餘4個階段十分避諱接觸賤民,故農村中的賤民會被隔離住處。

研究印度賤民暴力議題的專家Stalin Rajangam教授指,鬥牛已經成為上級種姓用以維持控制賤民的手段。賤民在鬥牛活動中只是一種象徵,因為活動由政府組織,而且在一些賤民人口主導的地區粉飾太平。

「鬥牛中成功馴服牛隻的人會受到人們尊敬,並以一定的儀式去表現敬意。但顯然,沒有一個賤民會受到那樣的尊敬。」Rajangam說道。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