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llywood看經濟】看準中東非洲市場 印度複製影業神話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寶萊塢(Bollywood)一詞是由荷里活(Hollywood)與印度電影基地孟買(Bombay)結合而成。Bollywood 出產的電影在印度次大陸、中東和東南亞均具有龐大影響力。經過多年努力,印度電影市場愈趨完善且具有特色,成為不可忽視的勢力,近年在歐美的名聲也愈來愈響。最近,印度和日本積極打造「自由走廊」,兩國聯手另起爐灶能否複製Bollywood 的神話?

印度電影大致可分為南北兩派,Bollywood 只是當中較有名氣、規模最大的一個分支,其製作的電影是以印地語(Hindi)為主要語言,特色是時間長、兼有大量歌舞場面。香港人熟悉的有探討印度教育制度的《作死不離三兄弟》(3 Idiots) 、嘻笑怒罵探討宗教的《來自星星的PK》(PK)等。其他印度電影分支還有以西印度古吉拉特邦的Dhollywood、以海德拉巴為基地、專門出產泰盧固語(Telugu)南印度電影的Tollywood等等,去年在內地上映的《巴霍巴利王:開端》(Baahubali: The Beginning)就是來自南印度。

印度電影之所以存在這麼多分支,與其國家狀況有密切關係。印度現時有13 億人口與中國相當,但語言卻是後者數倍之多。據官方數字,印度有122 種主要語言,以及1,599種其他方言,單計官方語言就有23 種。由於各邦文化和教育程度存有不少差異,觀眾口味不盡相同。印度電影業每年出產上千部影片,總票房逾千億元盧比,單計產量甚至超過荷里活,全國電影觀眾數比中國還要多。

近年印度電影日益受到國際關注,包括《作死不離三兄弟》、《來自星星的PK》、《巴霍巴利王:開端》等大賣作品。(電影海報)

電影轉向傳記式題材 不再只靠歌舞

印度電影業因國內經濟發展以及迅速膨脹的中產階級而逐漸壯大,二、三線城市的娛樂需求也日益增加。目前印度已有過百間電影製片廠、萬多間電影院。有研究指,2020 年預計印度電影業的總收入將達到37億美元(約290 億港元)。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電影票價可低至約150 盧比(約18 港元)。廉價的電影票價加上印度人對電影的熱愛,支撐起這個龐大的市場,電影也因而成為各階層的生活所需,人民都願在戲院度過美好時光。

除了國內龐大市場這個重要元素,印度電影近年在國際上愈發受到關注,主要在於它的轉型。以《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和《妮嘉》(Neerja)為例,兩者均不屬於傳統的印度電影題材。影片經過多年嘗試和探索,擺脫歌舞片的刻板形象,成功轉型。影片沒有最常見的印度電影元素,如華麗的歌舞橋段和扣人心弦的情節橋段,反而傾向傳記式的故事題材。

近年不少成功的印度影片都是倡導社會主流價值和探討社會問題,擔起讓社會大眾反思的職能。有探討家庭倫理關係的、社會心理和精神問題的、以女性為中心人物、也有弘揚自由與獨立的電影,普遍獲得社會正面評價。多樣化題材,加上全國各地眾多各具特色的電影基地,使得印度電影百花齊放。印度觀眾對於不同類型的電影接受程度相應提升,也給予了製作人更多嘗試嚴肅題材的空間。

延伸閱讀:印度片《打死不離3父女》內地爆紅 道出中國影業難以超越的距離

Bollywood 近年開始受華語地區關注,吸引不少支持者,部份人更專程前往當地親睹印度明星的風采。(網上圖片)
印度電影中常見的歌舞,其實是當地人的婚禮儀式中 的重要環節。(Getty Images)

打開華語地區市場

目前,華語地區還不像歐美地區成為印度電影主要的海外市場,但隨着近年個別一些取得不俗票房電影如《作死不離三兄弟》和《來自星星的PK》,令印度電影業界看到了華人地區市場的巨大潛力。隨着中國與印度各領域的交流日益加深,近幾年來中國平均每年保證可至少引進一部印度電影。除了上月上映的《打死不離3父女》(內地譯作《摔跤吧!爸爸》)外,另一套新片《巴霍巴利王2》也很大機會在內地上畫。

為振興電影產業,印度政府採取多項優惠政策扶助業界。十多年前,政府將電影業納入官方認可的產業範圍,使電影業可得到合法的銀行貸款。除此以外,印度電影也積極學習荷里活電影,從技術、敘事方法和類型塑造各方面着手,使得印度電影更能與世界接軌,同時又不失自身的本土文化特色,令人刮目相看。

印度Bollywood粉絲Pradeep Soni向《香港01》記者表示,印度電影不再只是娛樂大眾那麼簡單,現在還會嘗試透過電影來傳達訊息。不過,這些轉變目前只屬少數,還要視乎片種,絕大部分電影仍舊保留了歌舞場面。而且,有時這些轉變未必都為印度觀眾所接受,他舉例指:「大部分印度人都討厭《來自星星的PK》,因為故事傷害了我們的宗教情感。」

延伸閱讀:【Bollywood裏看政治】電影業與喀什米爾紛爭 見證印巴對立關係

Pradeep 本身也有看荷里活、韓國和中國電影,他認為印度電影的特色是不太講究邏輯理性,較為着重情感。他又解釋,印度電影之所以充滿歌舞元素,其實也離不開文化,「因為歌舞在印度人的婚禮中非常重要,一般印度家庭就是在婚禮上跟隨這些歌曲舞蹈來跳」。印度電影一般時間長達兩至三小時,也與社會環境密切相關。他解釋:「因為我們並不着急,而且喜歡花時間留在有冷氣的地方來躲避烈日。」印度每逢周五都有大量新戲上映,民眾不愁沒有合心意的電影觀看。只不過,戲院票價近十年來上升了150%,所以現在印度人都少了上戲院,留待好戲上映才願意花錢。

Pradeep 又向記者表示,近期有個別Bollywood 演員說了些傷害民族的說話,故他開始轉移支持南印度電影。他又向記者推薦了幾部南印度電影,如《巴霍巴利王》系列、《終極唬神:愛的大復仇》(Makkhi)、《Aparichit》和《Magadheera》等也是值得一看的出色作品。

Pradeep指出,印度電影普遍時間長是與社會狀況有關,因一般民眾都喜歡留在冷氣地方避過烈日當空。(受訪者提供)

從「東望」走到「東進」 莫迪的經濟策略

印度電影已儼如全球影業一大勢力,有力自行立足世界,還有眾多產業有賴政府推動。對於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印度政府考慮到計劃將損害自身主權,故執意不作配合。近期更聯手日本,欲在非洲、伊朗、斯里蘭卡和東南亞投資多項基礎建設,實行另起爐灶。印日兩國在「一帶一路」峰會上月開幕僅十天後,即於印度艾哈邁達巴德(Ahmedabad)舉行會議,跟非洲各國代表會面,討論「自由走廊」(Freedom Corridor)方案資助事宜。

印度若能與日本之間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配合自身的文化軟實力,或能透過「自由走廊」計劃向非洲、中東以至東南亞擴展開去,輸出電影和文化思想,把印度影業打造成東方的荷里活。早在上世紀90 年代,眼見中國改革開放,當時印度政府已決心改革,推行市場經濟發展模式。與此同時展開「東望政策」(Look East Policy),和發展同樣迅速的東南亞合作。印度的經濟發展亦開始好轉,由過往長期處於約3% 增長升至6%,若非2008 年金融海嘯拖累,增長會更為顯著。在對外貿易發展的成績更突出,1990年,印度的出口額僅約180 億美元,到2008 年初已增長至超過3,000 億美元,不足20 年間升幅驚人。

此後,印度與東南亞國家關係大幅改善,除國家領袖經常互訪外,彼此間貿易額亦由1990 年的24 億美元急升至2013 年680 億美元。合作的範圍也從經貿延伸至防衛領域,雙方關係愈來愈緊密。莫廸上台後,更從原本的「東望」進展至「東進」(Act East),希望進一步加強地區影響力。近年,印度將目光投向東亞,靠攏日本、南韓和台灣,還加入多個亞太合作機制,如東盟區域論壇、東亞峰會等。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印度不止一個Bollywood,近年該國的電影業與經濟發展備受國際關注。欲知更多詳情,請留意刊載於6月12日出版第64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敬請讀者留意。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