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足日與夜:陳偉豪(1)】英雄不怕遲暮 33歲仍求進步

撰文:曾柏熊 鄺展衡
出版:更新:

樂華邨。
跟大多數香港成長的屋邨仔一樣,在這條牛頭角公共屋邨的每條走廊、每個平台,都是陳偉豪這班孩子的遊樂場。
遊樂場裏,偉豪發着足球夢。反覆練習,除了喜歡,也因為自覺太平凡,唯有將勤補拙;但想不到,Normal One有朝一日都變Special One,成為港足的隊長、南華的旗幟。
英雄最怕遲暮。偉豪卻說,33歲,為何不可進步?

香港隊隊長陳偉豪足球路的起點,源自成長的牛頭角樂華邨。(梁鵬威攝)
我從不認為自己到過事業頂峰,反而我很想證明,一個球員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進步;為什麼要像多數前輩一樣,30歲就要想退役的問題?
陳偉豪
幾乎每個七、八十後足球仔,都會用黑色箱頭筆粉飾自己的「白飯魚」,陳偉豪小時候就會畫上「三間」,幻想自己有一日會成為品牌贊助的球星。(梁鵬威攝)

回到原點 樂華邨的挑戰

 

拿着一雙「白飯魚」,偉豪用黑色箱頭筆用心地畫上「三間」,那是廿多年前的玩意——戰靴怎能沒牌子?當年的屋邨仔,如今卻是那個運動品牌的代言人。一切,就從樂華邨說起。

 

自言讀書成績欠佳,偉豪小時候寫「我的志願」,從不是醫生、律師,每天拿着父母給的零用錢無憂無慮在邨內四處玩樂,直至哥哥偉龍入選小學校隊,偉豪方找到一個跟隨的目標,學起哥哥的模樣踢足球,職業球員夢亦開始萌芽。「那時候一有時間就踢波,假期早上7時踢到晚上才回家吃晚飯,就算不在球場,我都會像足球小將般,由出門一刻起任何路段邊走邊控球、見到牆就傳射控定,每個小孩每天都是這樣反反覆覆的練習,所以上一代球員的球感和基本功都特別好。」

講到兒時在走廊踢波踢跌別人地主牌的趣事,陳偉豪樂得手舞足蹈。(梁鵬威攝)
上一代兒時是真正每天拿著足球在屋邨裡反反覆覆地練習,所以球員的基本功都特別好(梁鵬威攝)

樂華邨球場人才輩出,九十年代出過駒騰的劉迪麟和星島的朱仲佳等甲組腳;千禧年後則有偉豪和現效力東方的左閘黃展鴻。每當偉豪形容自己從小都並非最出眾的球員時,總會提起第一次遇上黃展鴻的經歷﹕「小學時的『 大眼仔』 在社區已薄有名氣,連樓下街市大叔賭20元一球的比賽都喜愛叫他助拳。那時我才剛開始踢足球,眼見他這麼厲害又不服輸,於是便追着他的腳來踢,結果第一次相遇便吵了一場大架。誰想到,後來我們二人會為香港歷史性贏得東亞運金牌?」

眼見哥哥獲選入體院,自己卻在區隊被淘汰,偉豪難得沒有動搖,繼續尋找機會,於是主動投考沙田青年軍,同隊的著名球員有中甲天津權健的隊長吳偉超。堅持只為等待下一個機會,後來看到流浪登報招募青年軍,偉豪又去投考,希望向水準更高的球員學習。雖然比別人多走一步,偉豪最終亦趕上體院「尾班車」,當時是1996年(編按:足球項目之後被剔出體院精英項目)。

早上八時,陳偉豪到巴士站等車出銅鑼灣,出席南華的早課。

趕上體院尾班車

 

雖然長大成人的陳偉豪認為,曾效力南華和快譯通預備組的哥哥實力不及他,但始終不能否認,他在初期的足球路完全是跟隨哥哥的步伐,包括在家中露台一起聽球賽直播、在家門外的走廊踢波踢跌別人的地主牌等等,直到一天,哥哥拿了一張足總的暑假訓練班報名表回家,偉豪二話不說便填好,每天都等待着足總回信,最後雖然如願加入了九龍西青年軍,卻在訓練的第四階段被淘汰。他再三強調,自小並不突出。

身為香港隊隊長,小時候希望得到品牌贊助的夢想早已成真。(梁鵬威攝)
千禧年初港足最壞的時代,對陳偉豪卻是最好的機會。(梁鵬威攝)

最壞的時代 最好的時機

 

加入體院兩年之後,足球部便被剔除,精英球員四散。幸而,當時的球市尚算不錯,雖然初加入東聯二合的月薪只得3000元,但由於二合給予青年球員大量出場機會,計上比賽獎金和港奧隊的訓練費等,對一個17歲只有中二學歷的小伙子來說已很不錯,加上眼見比自己年長的隊友朱兆基,月薪已近2萬元,效力大球會南華的李思明更有近3萬,令偉豪看到在足球行業發展的目標。

陳偉豪從不認為自己的事業有過什麼高峰。(梁鵬威攝)

好景不常,2001年開始經濟不景,快譯通和二合等球會退出,很多出色的球員薪金在一季之後由幾萬暴跌至幾千,生計不保只好轉行,港足從此進入冰河時期。然而對本來月薪只得幾千的陳偉豪來說,卻成為了最好的時機,他這類年輕球員頓成球圈搶手貨,月薪由首年的3000元加到6000元;加上低潮過後球市逐漸回溫,陳偉豪於06年的球會收入已接近2萬。訓練和比賽以外,球員其實擁有不少空閒時間,陳偉豪亦用來讀書、學英文和考地產代理牌照等等,裝備自己。

 

偉豪形容自己是幸運的一群,因為從行業低谷起步的他,足球事業一直在進步,07年加盟班霸南華,到4年前再度「上山」至今,奪獎無數,更成為港隊隊長,難得的是,他雖已屆33歲,但還未想過掛靴,甚至覺得自己仍有進步空間,「我從不認為自己到過事業頂峰,反而我很想證明,一個球員在任何年齡都可以進步;為什麼要像多數前輩一樣,30歲就要想退役的問題?」

為什麼33歲便不可能繼續進步?(梁鵬威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