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名字.杜婉筠|推擲劃圓旋轉的美態 生而真實並非完美

撰文:葉詩敏
出版:更新:

在每個界別,總有些名字,街知巷聞。
但有些人,名字不響亮,做的事情亦不普及。在香港體壇亦然,惟看不見,非不存在。
這些名字,卻值得香港人一一記住;今次讓我們認識香港鉛球和鐵餅代表杜婉筠。

「美」,有人說是客觀事實,也有人說是主觀意識。

月字加個巴,每一克的脂肪在運動員身上不只是數字,也關於力量與極限的挑戰。美,其實沒有一套標準,任何人都可昂首挺胸接受和認同自我。杜婉筠以全身力量轉動身體投擲,一圈又一圈的力與美,只要用心欣賞,其實也很美。

杜婉筠,香港女子鉛球及鐵餅紀錄保持者,連續4屆大專田徑MVP。(葉詩敏攝)
「一開始是老師見我『大隻』便找我擲壘球,但有人擲得比我好,便叫我推鉛球。」一切也是始於體型。(葉詩敏攝)

不解之「圓」

圓,好像與杜婉筠有着不解之緣。鉛球是圓的、鐵餅是圓的、投擲鉛球的圈也是圓的,她的體型,也有點圓圓的。

人們總有個刻板印象,擲項的運動員身形比較「龐大」,沒有深究過在科學上,胖子是否真的代表力氣大,不過,她的確是在初中時因「大隻」,便被老師看中去擲壘球。後來因有人比她擲得好,轉而到鉛球和鐵餅項目發展,大專稱霸至打破香港紀錄,讓她在擲項中找到「胖」的意義。

她在體院每節訓練約2.5小時,有時會提早一小時到健身室鍛煉肌肉。(葉詩敏攝)

約杜婉筠做訪問,心虛的我小心用字,向她解說想做一個「力與美」的系列。作為女生,當知「肥」這個字的威力。我問:「介不介意拍下你吃飯的影片?」問完都有點不好意思,沒有說出口的那句就似是「我想知你平日吃多少東西」。大概杜婉筠都知道我的來意,只是善良的她沒有拒絕。

那天在大學的飯堂,她問我吃飯了沒,後來才知道原來除了已點的豚肉丼,她與田徑隊隊友還想點Pizza與我分着來吃,「這裏的Pizza很好吃的!」就這樣,我們打開了有如女生禁語「肥」的話匣子。

那天約在大學飯堂拍攝,點了豚肉丼她笑說「因為多肉」,然後補了一句:「不要剪出街」,很是可愛。(葉詩敏攝)
那天她與田徑隊隊友一起吃午飯,在浸大修讀體育及康樂系的二人笑言考游水最難。(葉詩敏攝)

香港鉛球紀錄非靠「肥」

肥胖帶來的憂愁,未必人人能體會那就像脂肪一樣撇不掉。她曾說沒有遇上教練曾冠球的話,自己只是個不會做運動的「肥妹」。13.25米香港女子鉛球紀錄保持者、42.55米鐵餅港績,「肥胖」不是體重數字,它同時包含在屢次創下的香港紀錄之中。

這些不斷推進的數字背後,也曾有過糾結的時候。「中學時一直是鐵餅成績較好,鉛球在中二至中五幾年都沒進步過,便把重心慢慢移到鐵餅,直到中五末才過度了鉛球的樽頸。」3年的停滯,她說實質不算是白過,「鉛球和鐵餅的技術其實很相似,練習其中一樣都會輔助到另一邊,能掌握到更好技術,所以也不會白費。」

「中學時一直是鐵餅成績較好,鉛球在中二至中五幾年都沒進步過。」她經歷了3年才突破鉛球的樽頸。(葉詩敏攝)
好多人都覺得鉛球只是企住擲出去,不是很辛苦,但我們背後要舉重、練跑、跳,什麼都要練。
香港女子鉛球紀錄保持者──杜婉筠
「對我而言,鉛球是易學難精,而鐵餅是很難學,但上到去高技術,鐵餅反而容易掌握點。」(葉詩敏攝)

肥就等同力氣大嗎?其實不然。而且,沒有一項運動項目是不需要技術的,擲項不是肥,便能輕易取得獎牌;運動員鬥的是能堅持多刻苦的訓練,不是鬥肥。

「對我而言,鉛球是個易學難精的運動,而鐵餅是很難學,但上到去高技術時,鐵餅反而容易掌握一點。」上肢肩背肌肉、手指與鉛球的撥球方式、出手的制動、轉身投擲的瞬發力;滑步、展髖、挺胸、振臂、伸腕、撥指,每一個細節,鉛球也好鐵餅也好,都不是「肥」、「大力」便能做到。

「我又不覺得擲項是冷門,不少人都認識這項運動,只是沒太多人想把它做自己的專項。」(葉詩敏攝)
+15

「到現在我都不敢說自己識做。」杜婉筠羞澀的笑了笑道。「是做得比之前好,但我不會說自己做得好、或真的掌握到這個技術。」她解釋說鉛球是整套動作,只要做錯一個動作,距離、球的飛向,都能立即反映出來。「初時不懂得用腦,練習多了,才在過程中知道每一個動作做得如何、有什麼漏做了。」

主流有個誤解,肥胖的問題是自我放縱,你就是你的罪魁禍首,然後從小到大我們都怕肥,特別是在身處的亞洲。回歸基本,「肥」的定義又是什麼呢?在這個世代,人們眼中的「肥」也可以是「瘦」,這是一個瘦子嫌自己不夠瘦的年代。與杜婉筠做訪問,仔細的以鏡頭紀錄她,其實,她並不算很肥,動作也很靈活。

「團體球類項目一定比我們有娛樂性、開心點⋯⋯我們擲完又要出去執返。」她笑道。(葉詩敏攝)
「有老師曾說過,田徑是團體的,只是我個項目是個人。」說罷我們哈哈大笑。(葉詩敏攝)

她有別於常見田徑運動員的結實身形,是事實。可是,她絕不是那種在美國肥皂劇手執Pizza、把薯片猛往嘴裏塞的胖子。教練曾冠球問我訪問主題,疼愛學生的他大概生怕愛徒被醜化,「你不要看她胖胖的,頸側又留下鉛球的灰塵印,她其實很愛乾淨,又姿整。」他續說:「她也跑得很快的,之前也參加了5公里的街跑賽事。」教練嘗試糾正世間對肥胖人士的主觀印象。

配合體能最辛苦  「技術上練極都不會有完美」

在她身上的每一克肌肉和脂肪,是為了她口中的「飛個餅出去」。「好多人都覺得比賽甚至平日練習,都只是企住擲出去,不是很辛苦,但我們背後要舉重、練跑、跳,什麼都要練。」然而,「大隻」、用力量把鐵餅「飛」出去,都得靠練習,「我覺得做得好的人,一定有付出過努力,運動員『大隻』可能是較容易做到成績,但不代表他沒有花心機和努力。」容易達到目標,也是要很努力,是所有運動員突破的法則。

「兩項的技術其實很相似,鐵餅與鉛球一樣都要做旋轉。」這名兩項香港女子紀錄保持者道。(葉詩敏攝)
假如一個運動員的性格容易認命,都幾辛苦。
杜婉筠
我喜歡看擲鐵餅的滑步,一圈兩圈三圈「飛」餅後的轉圈,很美。(葉詩敏攝)

做好自己 拒絕認命

這名香港紀錄保持者坦言世上很難有完美,自己最大的缺憾是比賽發揮沒訓練般好,近年成績大打折扣。心理質素是運動員面對自我的最大挑戰之一,這是她自中學畢業後的難題。

「教練會說『你驚咁多做咩?』,他叫我不要想太多。」鉛球的香港紀錄,她表示比起外國選手只是「高中的成績」,也是大部分香港頂尖運動員去到世界賽時的同感。「這是在香港玩擲項都心知肚明的事,除了比較突出的運動員之外。我很早便認清這個現實,但不代表我在比賽要頹,就算是及不上她們,我都可以在比賽中做好自己成績。」她笑謂假如一個運動員的性格容易「認命」:「都幾辛苦」。

傍晚後有更多田徑隊友如德望猛將陳樂悠加入,很是熱鬧。(葉詩敏攝)
「畢業後這幾年都未能克服比賽心理狀況,影響發揮。教練問我『驚咁多做咩?』」(葉詩敏攝)

「區區」的21.76米,該亞洲紀錄由前中國選手李梅素在1988年創下,31年來只有其學生鞏立姣最接近過;後者在今年8月紐西蘭擲出的20.31米,是今年目前世界最佳成績,而世界之最仍是由前蘇聯選手Natalya Lisovskaya在1987年所持的22.63米。

未來,22歲的杜婉筠希望能在鉛球項目挑戰14米,「退役前不只是上到,而是穩定做到14米,我不是說期待一下子『爆』上去做到成績,而是想知道自己可否到達這一個位。」一切,都是有關於力量。「技術上我覺得自己練極都不會有完美這回事,所以要兩樣配合才能做得到。做Gym、練短跑衝刺,全身都要練。」

「沒有鉛球,我就像是一無是處」

不只一次強調技術難以完美,不過即使不完美,鉛球和鐵餅仍造就了更好的杜婉筠,「是一個跑得動、跳得高、推得遠的自己。沒有鉛球,我就像是一無是處。」她說,體型「大舊」是有優勢,但不代表較弱小便不能做得好,「你都可以練技術和力量,擲項來說是較難,但沒有東西是做不到的。」

練完技術還需練體能,身形較重的杜婉筠在衝刺跑速度上卻沒輸蝕。(葉詩敏攝)
「技術上我覺得自己練極都不會有完美。」她認為力量上需要改善。(葉詩敏攝)

世間對於肥胖,是體重和形象之間的失衡。其實,討論「何謂美」並沒有意思,因為人人心中也有自己一套美學標準。

杜婉筠微笑道:「美這種東西,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吧。人總喜歡模特兒身材,但如果在擲項運動員角度來看,生得高、骨架又大,點點點,那就靚囉。 有不同的欣賞方法的。」人是生而真實,不是完美。

「美這種東西,我覺得是看你從什麼角度去看而已。」強調技術不會有完美、身形也不完美的她道。(葉詩敏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