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專訪|金句王的黑色幽默 那是直視人生的勇氣

撰文:李思詠
出版:更新:

【導讀】這是一個關於勇氣的故事。
講真話要勇氣,聽真話要勇氣,解決問題要勇氣,直視人生要勇氣,讀這篇章,都要勇氣。
專訪李靜,金句依然,卻沒那種我們預期的風趣,只有進擊心坎的血淋淋。

專訪李靜,沒有那種我們預期的風趣,只有進擊心坎的血淋淋。(黃舒慧攝)

一句「X你企中間」,令香港乒乓女隊主教練李靜秒速竄紅。香港人喜歡他,因為他的金句抵死到肉,也因為那個被他稱為「助動詞」的「X」夠草根夠貼地。我倒是好奇,如果他的兩個寶貝女兒這樣被教練「X」,他會怎樣?扯爛口罩與教練互「X」?

他沒直接回答,卻掏出手機,開了一條影片。影片裏,一個學習韻律泳的小女孩躺在地上,一條腿被壓到頭頂,一條腿被按實地上,小女孩痛入心扉,淚珠大顆大顆地流,哭得淒涼。

「拉筋痛㗎,啲眼淚嘭嘭聲。幼稚園嗰陣,唔識游,唔肯落水,教練一手掉佢落去,佢驚到震。」

比起作為父親的李靜,似乎我更為她女兒那「嘭嘭聲」的眼淚而肉赤,不忍再看下去。李靜卻一臉淡然:「教練係專業,學嘢係咁。我輸波我阿媽夠心痛,唔通我唔打?」再說:「我教女唔呵護,個社會太殘酷,太呵護的話,佢會廢,真係廢,我最怕人玻璃心。

李靜:「我教女唔呵護,個社會太殘酷,太呵護的話,佢會廢,真係廢,我最怕人玻璃心。」 (黃舒慧攝)

李靜的世界,從來都如此殘酷。爸爸是法官,媽媽是工程師,父母皆愛乒乓,李靜6歲就開始打球。他自言「細細個就好好波」,經歷過做不好基本功會被教練一腳踢過來的日子,8歲已打遍廣東省少年賽,10歲進入省體校,1992年憑一席全國賽男單亞軍躋身國家隊,當時他17歲。

攀上金字塔頂端,一心大展拳腳,但李靜的打法由直板轉為橫板後,整年沒贏過任何比賽,後來連比賽的機會也少,眼巴巴看着同期的劉國梁和孔令輝在奧運和世錦賽發光發亮,他卻於1997年因病退隊,直到2000年來港發展,展開步步為營的第二人生。

2004年,李靜(右)和高禮澤(左)贏得雅典奧運男雙銀牌。李靜深信,苦練技術,真能改變命運。(Getty Images)

南下之初,李靜與男雙拍檔高禮澤是同房,兩人居於宿舍斗室,房裏只得一張碌架床,連窗都沒有。但更難適應的是,當時香港男乒的球員一隻手都夠數,怎像中國隊那樣,陪練都有幾十人?站在空蕩蕩的乒乓球館,滴答滴答的打球聲寥落空洞,但李靜知道,這裏換到的是國際賽出場機會,「環境唔夠就人搭夠」,能做的就是盡量把技術練得精細。

他深信,改變技術,就能改變命運。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他與高禮澤奪得雅典奧運男雙銀牌,還有一堆亞運、世錦賽和亞錦賽獎項。這些榮譽,香港男乒沒一場不是從「下風波」搏過來,例如連挫兩對中國組合(包括雅典奧運金牌馬琳/陳玘)而贏的多哈亞運男雙金牌,以及06年團體世錦賽,李靜擊敗奧地利的前世界冠軍施拉格,助港隊奪得54年來首個世錦團體季軍,勝利一刻他激動得雙足不停頓地,大叫大喊,球拍也被拋到「九樓咁高」而扔爛了。

在拚盡老命的日子一路走來,李靜就是這樣膽生毛,見到幸福必然鼓起勇氣夠膽攞。這套哲學從國家隊食「大鑊飯」一起練習一起競爭的年代已植根心中,所以在2013年正式退役接掌香港女乒後,他鐵了心要傳承下去:「波一場場打,飯一啖啖食。喺國家隊,分分見血、局局攞命,每樣嘢都必須做到極致,冇人讓你。」說得激動,他瞪大雙眼,握起拳頭,彷彿回到昔日賽場,握着球拍上陣搏殺。

8年前接手由國援當道變成香港製造的女乒時,李靜這樣形容:高風險投資,成本極高,而且要在大市急起直追,毫無退路。於是,他捨棄大部份生活,全力鑽研技術和戰術,他可以把球員的比賽錄像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翻看又翻看﹐朝八晚九陪伴訓練,一板技術是幾百板幾百板地佈置,他甚至走在街上也會側頭苦思、比劃雙手,哪怕路人投下奇異眼光,他只會無時無刻為各種技術費煞思量。

「我對技術要求特別高,你一有少少誤差,我就針你,我對技術係無止境追求,底線要企硬。」

李靜:「我對技術要求特別高,你一有少少誤差,我就針你,我對技術係無止境追求,底線要企硬。」(黃舒慧攝)

然而每個教練都知道,那本花盡血汗和眼淚鑄造的獨門秘笈,不會適合所有球員,球員也不可能照單全收,特別是打到奧運這種鳳毛麟角的級數,運動員與教練本身都是個性剛烈的硬骨頭,對比賽各有自身理解。李靜承認,「我言語係粗暴啲,有啲好勁嘅『助動詞』」,例如那句一「X」成名的「企中間」,「當時我只得一秒鐘,我一定要用強硬語氣令杜凱琹離開猶豫狀態,優雅又好粗鄙都好,嗰個moment一定要堅定」;還有女團準決賽不敵日本之後的檢討會,李靜形容,球員與教練「互相表述,勢均力敵」,但至少大家夠膽說出真心話,最終擊敗德國摘下銅牌,總算是十級暴風雨過後的完美結局。

講真話從來都唔舒服。但當事情實實在在發生,我哋講真話、唔逃避,咁先叫真心同勇氣。

面對問題,永遠都係對自己殘酷。要贏自己好容易,問題係你敢唔敢贏。

李靜:「當事情實實在在發生,我哋講真話、唔逃避,咁先叫真心同勇氣。」(黃舒慧攝)

李靜多番強調,「對手同你係講贏輸,唔係講感情」、「強大心臟係輸番嚟」、「贏波先係硬道理」,所以他喜歡在日常訓練中為球員製造各種挫折,例如安排隊內賽,希望球員汲取落敗的養份,才可真正面對贏輸。隊內賽不怎麼受球員歡迎,但李靜直言,「玩技術從來都唔舒服」,「唔係我令你唔舒服,係對手令你唔舒服」,所以平時必須把最尖銳的矛盾挑出來,才能尋找改善空間。說到這一點,李靜彷彿找到破敵之法,連環擊殺:

「對於乒乓球,有幾渴望去改變自己贏比賽?唔係話輸完就好難接受,其實有方法解決,只不過由細到大好少接觸一種咁強烈嘅挫敗感,冇理由話跌低唔起身啩?一鬥就有贏輸,我李靜都驚輸,但都要面對,唯有做到最好,你練一個鐘,我練兩個鐘,教練佈置打50板,我練夠150板。」

「現場鬥波,一秒就要改變戰術,咁係咪要平時不斷磨練自己,你先做到『一秒間』?成功嘅人,從來冇話舒服,要經過痛苦、享受痛苦﹐唔通我成世仔又好舒服?劉國梁攞奧運冠軍嗰年(1996阿特蘭大奧運),近乎未贏過波,霉過梅菜扣肉。當時佢已經係世界冠軍,一年唔贏波係咩感覺?最終佢都捱得過,贏埋奧運,發光發亮。」

「作為教練,我唔知你幾時攞到獎牌,但我信你攞到,點解唔信?我願意喺技術方面護你一世周全,但換你唔好一世怨恨。」

李靜:「我願意喺技術方面護你一世周全,但換你唔好一世怨恨。」(黃舒慧攝)

李靜說話,時而正手抽擊,時而反手強攻,直接進擊對方弱點。我說他這樣有點不留餘地,人家聽來不好受,況且溝通本來就不是上陣殺敵,何必下下直接重擊核心內圍?他卻告訴我,奧運前帶隊隨國家隊訓練,強如後來拿了男、女單金牌的馬龍和陳夢,只要做得不好,照樣被教練在球館罵個狗血淋頭,「我係用贏波氹你開心,唔係用說話氹你開心」。

但李靜這套教波哲學也不是永遠見效。他承認,與女球員溝通講求技巧,自己卻十分難頂,絕對有改善空間,「我講嘢唔叻,唔夠女仔叻,女仔挑通眼眉,有語言天份」,現在他會更注意態度語氣,多溫柔、少勞氣,畢竟時移世易,球員也是奧運獎牌級數,溝通不是只得一種方式,說話有很多方法,教波更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經過今次奧運,大家都成熟、識諗」。

東京奧運的「李靜moment」,你記得多少?(資料圖片;楊宇翹攝)

賽場上,李靜扯爛口罩放聲大叫,「Cho」、「啱喇係咁喇」、「阿蘇一流呀一流」,一幕幕「李靜moment」讓我們知道,即使他再難頂,但對於乒乓球和自己的隊員,他絕對打從心底裏投入,不是表面說得頭頭是道就能裝出來。李靜自言「對球員好過對兩個女」,奧運前一年多以來,他只曾返回廣州探望妻女一次,奧運後也未放假回家。他的大女11歲,么女5歲,疫情之後,只能靠視像通話與女兒溝通,了解女兒每天做什麼、玩什麼。女兒有時嫌他阻住打機,狠心cut線, 做父親的,一怔,唯有無奈嘆句「都正常嘅」,一切精神壓力只能收在心裏。

李靜在整個訪問都雄辯滔滔,一談到妻女,眼神語氣頓變溫柔,也會像一般爸媽那樣,拿住手機左右不停掃,展示女兒打乒乓球、玩韻律泳、繫上安全繩爬山的影片。他自言教女不會落手打,但一定會狠心罵,也最着重培養女兒性格,「做男人,最緊要大量;做女人,最緊要善良」。只是,他的人生都瞓身地投資到乒乓事業上,又為妻女預留了多少空間?

像被對手偷襲得手似的,他靜默片刻,說:「親情缺失養份,養份去咗乒乓度,養肥咗乒乓,瘦咗親情。」

李靜:「做男人,最緊要大量;做女人,最緊要善良。」(黃舒慧攝)

46歲的李靜的確是「金句王」。訪問裏他拋出不少直插心臟的到肉金句,關於打球、關於教波、關於湊女、關於做人。當逐點逐劃拆解,卻不風趣好笑,但幽默,只是這種幽默有點dark,因為金句裏的每粒字,都是他勇敢地面對失敗,再累積而來的養份。或許,我們都需要這種黑色幽默,才能面對人生,畢竟人生從來都充滿血腥暴力,荒謬正在天天上演,而且就在你和我的不遠處。

李靜的幽默有點dark,或許,我們都需要這種黑色幽默,才能面對荒誕的人生。(黃舒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