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躲在角落畫圈圈」的台灣怎麼看RCEP成局?

撰文:張育銘
出版:更新:

在泰國曼谷舉行的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峰會於11月4日發佈聲明,宣布除印度以外的15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參與國完成談判,協定預計將在2020年簽署。

從經濟層面而言,協議通過後,中國大陸平均8成對外出口將獲減免關税,而在當前中美貿易戰未有定論的情況下,RCEP將進一步幫助中國大陸調節外貿結構,減少對美依賴。此外,從政治層面而言,RCEP成功簽訂象徵東亞經濟一體化的順利開展,符合北京一直希望的「區域互聯互通」,透過緊密經濟合作,減少政治衝突爆發可能。

對此,沒有加入RCEP的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在11月5日表示,「台灣與RCEP參與國貿易額已有7成為零關税,其他項目則可以產業轉型來因應」。這番話說得挺「阿Q」的,意思就是台灣沒加入RCEP沒關係,因為影響只佔3成,而且台灣可以用別的方式來因應,顯然台灣方面已經放棄繼續申請加入RCEP的可能性。

相較之下,台灣對加入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的「執念」似乎相當深,尤其在美國已經於2017年1月份退出CPTPP的前身TPP後,台灣仍然希望加入由日本主導的CPTPP。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於2018年6月對媒體表示「行政院將台灣加入CPTPP列重大政策,目前正在演練,希望CPTPP第二階段邀台灣加入時,台灣可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快點加入」。此外,副總統陳建仁於2019年11月5日接見「日華親善協會全國連合會」會長藤井孝男所率領的訪問團時表示「期盼訪賓持續為台灣發聲,協助台灣參與CPTPP及加入各種國際組織」。

據數據顯示,CPTPP成員國GDP高達10.2兆美元,佔全球GDP之13.6%,與台灣的貿易額佔台灣對外貿易總額之25.25%,顯然能夠加入CPTPP則將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帶來一定程度的助益。

而在CPTPP於2018年12月正式生效後,台灣社會的討論認為台灣能否加入的關鍵有兩個因素,即日本和北京的態度。而在中日關係不斷修復、加温的情況下,日本當然會尊重北京的想法,因此最終還是取決於北京的態度,換言之,台灣能否加入CPTPP的關鍵仍然是兩岸關係。這可能並非台灣方面如何「演練」就能解決的問題。

當然RCEP和CPTPP有其背後的政治意涵,就是亞洲地緣政治的格局安排,尤其是圍繞着中國大陸為主軸,但在美國從TPP「退群」後,似乎兩者之間的政治意涵已經被弱化,而更多的是組成成員的差異。對台灣來說,當然應該極力爭取加入兩者,這樣才能避免在經濟上被邊緣化。

事實上在台灣外交部關於RCEP和CPTPP的說法都是認為應該極力爭取加入,但實際的情況則因為蔡英文在2016年執政後導致兩岸關係的緊張與對立,因此使得加入的可能性變低成為一種空談。而當台灣經濟部以自我安慰的說法來回應RCEP的談判完成,也象徵台灣在經濟上越來越被孤立的局面已經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