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陸配子女返台生變  因「小明的故事」未打動人心?

撰文:林小山
出版:更新:

大陸「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發燒,台灣也宣布對陸、港、澳進行「封關」,不允許入境。但是台灣人和「陸配」生下的「陸配子女」能不能入境,卻轉變成一個難題。2月11日,台灣陸委會主委陳明通才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有條件的接受「陸配子女」專案申請返台;結果不到一整天后,台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就宣布撤回這個決定。

陸委會11日宣布有條件開放陸配子女入境引發民眾反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2日表示,撤回陸委會宣布所有陸配子女入境規定。(中央社)

其實,要不要開放陸配子女返台,這牽涉到大陸和台灣複雜的政治身分問題,並不是單純的「人道」或是「親情」的問題,陸委會的決定被台灣中央政府撤回,雖然不能諒解,但是可以理解。不過,陳明通在11日記者會上舉出的一個例子,卻成為了台灣民眾情緒壓力的出口,造成台灣社會輿論的一面倒,卻是誰都想不到。

陸委會主委陳明通。(中央社)

陳明通於11日晚間的第二次記者會中說,開放陸配子女返台政策的「起心動念」是因為一個例子:「主角小明是到大陸經商的台灣民眾和大陸籍女子生下的孩子,因為小明在大陸出生,所以沒有台灣戶籍,連小明跟父親回到台灣居住,都只能用長期居留項目或是探親居留項目等等方式留在台灣,但是其實小明的讀書、生活都在台灣,也有台灣健保。今年過年春節,小明跟父母到大陸探親,卻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台灣的防疫措施限縮大陸人士來台,卻連小明也一起被擋在門外。」

結果不講這例子還好,一講下去台灣民眾就炸開了鍋,紛紛找起這個「小明」的真實身分,居然有這麼大的本事,可以讓陸委會專門幫他安排政策返台;台灣網絡上也開始流傳「小明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示」,反諷的意思濃厚。

陳明通講「小明」的例子,原本是想要喚起台灣民眾對小孩的同情心,爭取台灣輿論的支持,讓政策能夠實行下去。沒想到要什麼沒什麼,台灣民眾不但沒有展現出對小孩的同情心,甚至連申請都不給申請,直接給撤回了。

經過多方努力,血友病藥物於2月10日凌晨送至湖北荊門的病童母親手中。(姚人多Facebook)

可是不久前,「武漢一名台灣血友病小孩的救命藥快吃完了」的故事才激起了廣大的同情心,成為第一波武漢包機返台的一個原因;雖然血友病小孩最後還是沒辦法返台,但陸委會還專門為血友病小孩打通門路,送去價格昂貴的救命藥,但是台灣民眾很多都表示理解,不覺得是因為這個小孩有什麼背景。

同樣是沒辦法回到台灣,台灣民眾的反應卻不同。這是因為,同情心又叫做「同理心」,是運用共同的生活經驗或記憶,讓他人能夠「同理」成自己,「站在自己的角度想一想」。

台灣醫療業發達,許多人看病當做吃飯喝水一樣,對於各種病患有天生的親近感覺,或至少能夠明白「沒有藥就會死」是真實存在的情況。反過來說,「台商的陸配子女因沒有台灣藉回不了台灣」卻不是台灣人平時遇得到的狀況,想像不出為什麼和自己有關係,或為什麼有必須立刻解決的急迫性。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小明的故事」也實在是太羅嗦、不必要的細節也實在太多了,難怪民眾紛紛懷疑起這個原形人物是誰、有什麼背景,這樣的猜疑就打消了同情心,甚至懷疑起小明是私生子、這是「小三的故事」。

但是像「血友病小孩」的故事裏,主角是不是台商的小孩、是不是陸配的小孩、有沒有台灣戶籍等等,都是不清楚的,但反而能夠讓閲聽者的專注力集中在焦點上:就是一個沒藥會死的可憐孩兒。

一個好的故事,可以激起民眾的同情心;一個壞的故事,可以激起民眾的憤慨心。如果「小明的故事」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啟示,那就是政府官員在講解新政策時,最好還是老老實實的講;如果有個別民眾需要政策的幫助,也不要隨便把人家取一個「小明」的名字,結果反而讓討論失去重點,沒辦法起到真正的幫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