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足】24小時工作兼無限耐心 研發智能醫生成全球趨勢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在香港訓練一名醫生,需時六年,共銀300多萬元,絕大部分由納稅人支付。想訓練多100名醫生,盛惠三億多元,排期六年。這些醫科畢業生毫無經驗,只能醫傷風咳。訓練一名世界級專科醫生,需時數十年,需銀無數,而且診費高昂,打工仔無從叩門。全球最聰明的人工智能科學家和最尖端的專科醫生,正合力把醫學最先進的典籍和知識,加上海量的病例大數據,輸入具備深層自學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統,研發智能醫生。這當然需要大量投資,但成功研發一名智能醫生便可即時大量複製,讓智能醫生深入民間,造福病人。智能醫生掌握最先進醫學知識,秒讀海量病例,實時分析病理數據,望聞問切檢查病人症狀及作出治療建議,並清楚說明相關的理據。智能醫生24小時工作,永不言倦,能以無限耐性和愛心向病人解釋病情。這是公共醫療的理想國。撰文:楊志剛

市民病有所醫 建立醫療理想國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的醫生中位數是每1,000人約有3.2名醫生,香港是每1,000人只有約1.8名醫生。這簡單數字,說明了一切,令人倍加嚮往公共醫療理想國。海外畢業醫生如果想在港執業,必須通過考試。於過去十五年,該項考試的合格率平均約為8%,每年僅有十餘名海外醫生獲准在港執業。新加坡並不以個別醫生的考試為甄選方法,而是挑選全球共一百多所高水平醫學院,其醫學院畢業生毋須考試便自動獲新加坡承認。新加坡不花分毫,每年吸納約400名優秀的海外醫生。若以本港300多萬元培訓一名醫生計算,等於新加坡每年「淨袋」逾12億元,而且讓獅城居民病有所醫。

香港每1000人只有約1.8位醫生,比例少於OECD成員國的醫生中位數。(資料圖片)

大家還記得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槍的易小玲嗎?她在香港三年內經歷33次整形手術,全部以失敗告終,更不能進食咀嚼,一直只能吃流質食物,過着非人生活。後來經介紹前往台灣接受外科手術,結果一次「搞掂」。手術三天後,她已能再次嘗到咀嚼食物的滋味。她形容台灣的手術讓她重生。手術在台灣長庚醫院進行,台灣的先進醫療技術,狠狠刮了香港醫療體制一巴掌。新加坡倒是慧眼識英雄,長庚醫學院的畢業生毋須在新加坡考試,便自動獲當地醫務委員會承認。

新加坡醫療系統雖然讓港人無限欣羨,但離開醫療理想國還很遙遠。若要實現醫療理想國,需靠智能醫生。全世界最先進的腦袋、最保守的官僚、最以民為本的政府、最逐利的資本家,都不約而同聚焦於智能醫生的研發,並且已經研發出不同版本的智能醫生服務病人。

2010年的菲律賓人質事件,導致港人團友7人受傷、8人死亡。傷者易小玲因在港多次手術失敗,需要赴台做整型手術。(資料圖片/法新社)

美國矽谷全球數據研究機構PitchBook去年發布全球30家最有價值科技公司名單,僅一家是醫療健康科技公司:中國的「微醫」。微醫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複製醫學專家的醫療經驗和智慧,支援醫生更好地診斷。

微醫正在為每位基層醫生配備智能醫生。智能醫生的人工智能技術蘊含大醫院和大醫生的智慧結晶,並借助雲端的醫療數據,成為基層醫生在診療過程中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和好助手,幫助基層醫生提高診療效率和專業水平。微醫連接內地30個省市的2,700多家重點醫院、26萬名醫生,實名註冊用戶超過1.8億。

另一家使用人工智能科技提升醫療服務的公司,是平安保險旗下的「平安好醫生」。該公司已經在內地設立逾千間智能「一分鐘診所」,以智能醫療技術,融合多種智能體檢設備,提供自助式醫療健康服務,覆蓋超過2,000種常見疾病,對數萬種醫療和健康問題即問即答,同時亦儲存超過一萬種常見藥品,而且是低溫冷藏,確保藥物質素。該公司計劃將來在學校、遊客區、商場等便民地點設立更多診所,以滿足居民即時醫療需求。

(微醫網頁截圖)

運作初期,智能醫生難以獲得病人信任。但隨着智能醫療科技不斷提升,醫術不斷進步,加上智能醫生可隨時隨地為大批病人提供第一線基礎醫療服務,其對公共醫療的貢獻,自不待言。在西方國家,最早投入資源研發智能醫生的是IBM,其「華生」醫生 (IBM Watson Health)專注的其中一科是腫瘤科。2017年11月腫瘤科權威雜誌 《The Oncologist》發表研究報告,測試華生醫生在治療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癌症中心診斷的1,018宗腫瘤科病例當中,逾99%的個案中真人醫生和華生醫生的治療方案是一致的。在另一項測試中,華生醫生所主診的乳癌個案中,逾93%和真人醫療團隊作出的診治方法一致,顯示智能醫生的研發雖然只是剛剛起步,但已見其威力。

保護主義狹隘 莫蹉跎港人福祉

IBM華生醫生意圖成為獨當一面的醫生,惹起醫生界的保護主義攻擊,針對華生醫生在個別個案的處理失誤而大做文章。這和無人駕駛汽車發生導致死亡的意外事件一樣,被大做文章並飽受抨擊。其實以數字來說,無人車所發生的意外比率,遠較真人駕駛汽車的意外率為低。箇中原因亦很明顯,無人車不會疲倦、不會醉駕、不會路怒、不會在駕車時精神開小差。同樣地,真人醫生因多種原因導致的醫療失誤事件,豈止一兩宗個案?

IBM Watson Health亦有研究如何診治柏金遜症。(IBM Watson Health網頁截圖)

由清華大學研發的「智醫助理」於2017年參加了內地的《國家執業醫師臨床綜合筆試》,結果在兩萬多名考生中名列前100名,遠高於合格所需的成績。香港的醫療霸權敢不敢讓人工智能醫生報考由排外主義催生的海外醫生執業考試?通過了一切考試又如何?香港連續二十多年在全世界經濟自由度排名第一,但在醫療保護主義和排外主義上,亦全球數一數二。保護主義讓人眼光淺窄,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應以民為本,不可繼續讓醫療霸權損害港人福祉。

延伸閱讀:【科技.未來】診症能力媲美人類 人工智能將成未來醫生?【科技.未來】要取代人類醫生,人工智能還欠甚麼?

上文刊載於第16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29日),原標題為《智能醫師紓解醫生荒?》,網上標題經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楊志剛的文章:黑色科技 智能配偶美軍戰地針灸術西子湖畔一個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