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100周年】解讀民主不應立場先行 學者:理性也是民主的根

撰文:賈婉琳
出版:更新:

我們今天究竟應該如何認識,甚至繼承五四呢?比如,民主的根基是什麼?如何實現民主?根據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副教授陳學然及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暨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鄭宗義的意見,「理性也是民主的根」。(此乃《香港的五四百年》系列報道之三)

【五四100周年】港式社運與內地切割 民主與愛國必定是對立?

鄭宗義指出,「理性討論是民主的基礎之一,每個人在社會中不斷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民主社會才會有具素質的公民,社會才能避免流向民粹主義。訴諸於非理性的方式、暴力的方式,以自己利益為重的方式追求香港民主化,緣木求魚,不太可能。我認為香港離民主的路愈來愈遠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社會的撕裂,民粹的抬頭,整個社會離理性愈來愈遠。」

理性討論是民主的基礎,培養理性思考的能力,民主社會才會有具素質的公民。(資料圖片/GettyImages)

鄭宗義不諱言,香港社會很多時候傾向二元對立,又或立場先行,「理性」是為「立場」服務,「和你立場相同的人做錯事你看不到,立場不同的人做錯事你就批評。」而一個只有立場、沒有理性的社會,難以出現有效的討論,共同做出更好的抉擇。理性的思考更能幫助社會保持初心。陳學然談五四運動學生思想的變質時提到:「五四本身說的是民主,但學生運動中看不到民主;五四運動本身還講個人主義,但學生運動變為集體主義;五四本身說的是科學理性,但後來也不理性:逼迫商人簽自願書,罷賣罷買。」

(資料圖片)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系教授何佩然也有類似的看法,她認為五四運動除了政治層面的反強權反帝國,另一個重要層面便是作為一場民族復興的救亡運動。五四的初衷正是希望這場救亡應該透過文化思想的啟蒙達到。然而,由於在實踐中讓救亡壓倒啟蒙,並沒有達成從文化復興到民族復興的初衷,無異於飲鴆止渴。

這也是五四運動對今日的教訓和經驗。無論你傾向於「民主的五四」或「愛國的五四」,甚至可能是「科學的五四」;無論你認為五四的民主是實現了,又或變質了;無論你認為五四是對傳統文化的摧毀,又或是對中國思想的啟蒙……五四給予我們共通的警醒是保持理性思考。五四的另一個代名詞是「啟蒙」,訪問中問及陳學然,啟蒙是不是五四仍未實現的目標,謹以他的回答作結:「啟蒙的定義本身就比較複雜多樣。有的人說啟蒙是傳統文化、是民主等。有內地學者說啟蒙是個人主義,說大家還在集體主義中。我認為啟蒙是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這也是全人類的問題。」

重溫《香港的五四百年》系列報道文章:【五四100周年】港式社運與內地切割 民主與愛國必定是對立?【五四100周年】從愛國到民主 細看香港身份認同的轉變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從愛國到民主 香港的五四百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