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端藝術.二】小畫廊尋找雲上出頭天 網上藝術展成新出路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筆者近日逛過中上環一帶多間畫廊,發覺原本已是寂靜的藝廊,在疫情下更加顯得蕭條。本地畫廊「方由美術」(Galerie Ora-Ora)坦言,3月試過整個星期的參觀人數近乎零;安全口畫廊 (Gallery Exit)亦不諱言,近期參觀人數跌到以往一半以下。作為規模小小的本地畫廊,他們均表示參與香港巴塞爾線上展的幫助不大—有多達235家畫廊參與該活動,其中不少是世界級藝廊,展出作品亦多達2,000多件,要觀眾一一細看實在不太可能。
撰文:曹民偉

承接上文:【雲端藝術.一】藝展、演藝、拍賣新空間 藝文生活闖進虛擬世界

他們認為,以往可以看看展覽坐下來喝杯咖啡或香檳,再跟不同收藏家聊聊天的心態不可同日而語。當天登上線上展瀏覽,看了幾家大畫廊的近百張著名藝術家作品,已經令人眼睛很累,況且電腦屏幕太細,要不斷放大縮小實在十分疲倦。所以,小型畫廊在大型線上展能夠吸引多少眼球,實在難說。

這天在「方由直播」網上看到方由美術創辦人梁徐錦熹(Henrietta)親自出馬,戴着口罩跟本地陶瓷藝術家尹麗娟對談。她在接受《香港01》訪問時說,最初搞方由直播正是因為巴塞爾藝術展取消,因為它是亞洲區的藝術盛事,在欣賞藝術之際,畫廊的生存也是年年靠這幾日的展覽,幾乎可以抵得上三到四個月的收入,但線上展未能達到預期。

「我們嘗試做了四集直播,總計有超過2.6萬人看過,我們看到其中有5,000人由頭看到尾,我想觀眾都是圈內人,通常都是熱愛藝術的人,上周有一萬多人看尹麗娟的訪問;還提供了很多意見,例如用無線咪、打燈等,凝聚力一定做到,希望恆常地做下去,令我們的朋友可以分享想法,至於由直播到銷售藝術品,暫時還未想到,一步一步行下去,先做好眼前東西。」她說。

方由美術創辦人梁徐錦熹(左)與季豐軒畫廊創辦人季玉年女士。(受訪者提供)

梁徐錦熹認為,真正的收藏家對藝術家的作品十分熟悉,看照片或手機錄像已經了解,「我覺得香港巴塞爾那個網上展廳也是比較簡單,若然未來一年還會做就應該做得好一些,今次還未能做到雕塑的展示,還有一些技術問題未能解決,今次經驗是給那些新買家,慢慢初學再逐漸深入,幫一幫他們去幻想藝術品掛在牆上的感覺。」

安全口畫廊負責人陶心書用上虛擬現實走進畫廊的方式作網上推廣:「我們也有參加香港巴塞爾的活動,開幕那個早上還因為太多人登入而暫停了展覽,不過,由於每間畫廊只能上載十幅作品,加上未能夠向參觀者介紹藝術品,所以反應一般。」

他又分享:「我看過外國的藝術網站有些可以連繫上VR立體影像眼鏡作即場體驗,不過,我仍然覺得跟實物還是相差很遠;畫作放到網上已經縮小了,加上光暗等問題,令作品的感覺大打折扣,若然是裝置藝術更加講求現場那種實感與質感,要引起這幾個月來心情已經不佳的收藏家的興趣,就更難了!」

世界各地藝廊也紛紛推出不同藝術展覽發揮創意,有藝術家在畫室將創作過程作直播,也有幾位評論家對個別藝術品作深入剖析,甚至有法國組織想出每人在網上購買100歐元的抽獎券,最終有機會贏取價值100萬歐元的畢加索名畫。

近日,畫廊將藝術品送到潛在買家府上,讓顧客先細心欣賞才決定是否購買

全港藝廊平台應對疫情

意大利博物館、文化場館和景點都已關閉,居高不下的疫症確診數目和封鎖禁令為意大利國民帶來沉重打擊,米蘭市長貝佩薩拉 (Beppe Sala)在其社交媒體上呼籲:「我們必須再次從文化出發……文化就是生命。」

於是,3月米蘭公布了一個名為「十日談」(Decameron)的線上活動,以薄伽丘小說《十日談》作靈感,誠邀作家、編舞兼舞蹈家、藝術評論家、藝術家網上播放演講、現場音樂和表演,給予國民慰藉。

看到外地藝術家在疫境中也可喚發出嶄新的創意,香港的畫廊與藝術界人士也積極發起了「ART Power HK」藝術平台,舉行線上展覽與講座等活動,讓香港藝術在逆境中仍然精神煥發。計劃目前共有66個合作夥伴,涵蓋了藝術機構、畫廊、拍賣行、藝術院校等,包括:香港藝術館、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及戲曲中心、M+、香港藝術中心、大館等,嘗試利用創新科技,將因疫情而被取消辦理的活動移師至網絡介面,透過線上平台的形式分享各類型藝文活動及展覽,包括4月1日有「疫年日誌」展覽回顧:策展人康喆明、Inti Guerrero現場對談;4月15日則有「亞洲協會香港中心X香港畫廊協會:雕塑藝術展網上展覽導賞」。

有份參與該平台的安全口畫廊陶心書表示:「3月中有60多個藝術展覽業界聯合成立了組織ART Power HK,希望在疫情期間於網上進行講座、對談、直播展覽等活動,我們畫廊亦有參加。然而,不是將藝術品放上網就可以將生意變返好,網上交易主要是一些價錢相對低的藝術品,現時疫情下只能做到什麼就做什麼。若然很熟的客人在網上看中一些藝術家的作品,我們甚至可以送上門,讓客人先細心欣賞,才決定購藏,亦可避免畫廊有太多人聚集。」

(「ART Power HK」Facebook專頁圖片)

梁徐錦熹則擔心外國畫廊會減少在港投資,可能要兩三年後才會回來,故本地畫廊需要自強:「ART Power HK是業內有班人凝聚一些力量,我們都支持,但這個圈子其實很小,它存在與否好像沒有多大影響,這很取決於它未來會做些什麼。」

梁徐錦熹又補充:「疫情威脅很大,但先前社會運動的影響更大,很多外地華人都未必敢來,已經十個月,未來很多畫廊將會遷離中上環,包括我們,第一要減省成本,第二對中環氣氛有點擔心,若選址黃竹坑,受影響程度或低些,我們始終要生活。」

去年美國藝術家兼設計師KAWS的維多利亞港大型漂流公仔成為全城打卡熱話,然而,因為新冠病毒的蔓延,今年他構思與英國Acute Art合作,透過虛擬以及擴增實境科技,讓藝術愛好者藉着購買下載手機應用程式就能看到他的經典交叉眼公仔,透過手機屏幕讓展品現身眼前。

位於法國巴黎的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也因為疫情而閉館,並推出線上重溫展覽活動#FLVchezvous,其中包括「Observatory of light work in situ by Daniel Buren」、「Olafur Eliasson: Contact」等經典展覽。

(「路易威登基金會」Facebook專頁圖片)

網絡正在改變創作世界

然而,陶心書對於畫廊上線的未來並不樂觀:「自從去年的社會事件到近幾個月的疫情,畫廊的生意已經下跌了一半以上!在疫情下,畫廊即使開門,也沒有人來逛,政府要求不可以有四個人聚集,更加令畫廊將一切活動取消;我們不期望政府會幫助畫廊業界,因為政府從來都沒有幫過創意工業。我們當下能夠做的就是購置一些新器材,嘗試在網上做一些Walking Tour,讓觀眾在家也能夠欣賞到畫廊的展覽,這是我們以前從未做過的。最新製作是周俊輝《背影》(Portraits from Behind),以3D影像探索畫廊的展覽。」

他續說:「現在全球的藝術館都關門了,感覺整個藝術界大倒退,上游的藝術家困在家中,可以繼續創作,沒有多大影響;下游的收藏家真的少了逛畫廊,購買藝術作品的機會也就減少了很多,我們這些中介的畫廊受到的影響最大。」

網上展覽無法取代實體長會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但有助藝廊在艱難時期與藏家保持關係。(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相對來說,梁徐錦熹對數碼展覽的未來充滿憧憬:「我們做了很多調查,外國大型畫廊在網絡方面做得不俗,有直播、線上雜誌、Podcast等,跟我們差不多大小的畫廊,則很少做網絡的東西;我們看着大畫廊跟着來做,但我們是做新亞洲藝術,現在集中在香港,將來會擴闊到亞洲藝術家的創意想法。未來希望會發展到網上平台,比如viewing room及直播。」

她認為,運用各種各樣網上空間去推動藝術發展愈來愈重要,疫情對全球的影響龐大,對將來藝術銷售,以致實體畫廊的發展一定會有長遠影響。資深收藏家對一個藝術家的作品風格瞭如指掌,只要一看照片已可以即時決定是否購買;但新晉或年輕的藏家較容易接受網上展欣賞作品,以往實體展覽場地作為展示作品的功能,就變得愈來愈不重要。

「今次香港巴塞爾線上展令大眾的習慣改變了很多,大家漸漸習慣網上看藝術,加上3D技術拓闊了想像空間,觀者可以想像到藝術品放在家中會是怎樣,未來大家接受網上購買藝術品的機會大了,欣賞網上展廳的機會也更多。」她這樣總結。

繼續閱讀︰

【雲端藝術.三】當人人坐困定中 演藝活動下一個舞台在哪?

【雲端藝術.四】高質藝術品網上熱賣 「疫市」成贏家

《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其他文章:

【新冠肺炎】從宗教、文化上剖析 中國以外疫情因何惡化?

【古董.專訪】80後文物收藏家 李宗鴻:找尋歷史的幽微之光

【武漢肺炎】拋開口罩吹吹風 疫情蔓延下 體驗慢生活

打破舊時代定義 羸弱身軀下的勇敢新少女(上)

被誤解的一代 上街抗爭只因渴求「尊重需要」?

被誤解的一代 憤怒掌管情緒與行為?

【流行文化.一】從動畫到拍賣場新寵 可愛文化征服藝術界

【茶樓文化 .一】老字號易手經營 蓮香樓保留下來的傳統

【流行讀物】重溫香港文學舊夢 讀年代流行之書

【香港味道】美食揚威海外 本土文化須保存

上文節錄自第21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20日)《藝展、演藝、拍賣皆上雲端 藝文生活闖進虛擬世界》。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