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go Busiol訪談(二):精神分析的治療,在語言的歧義性中展開

撰文:方桃
出版:更新:

精神分析師始終是一個神秘的職業。在香港,這更是一個幾乎不存在的職業。情緒感冒的時候,我們知道去找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社工、或者輔導員已經夠厲害的了,至於精神分析師……那難道不是「傳說中」或者「歷史上」的東西嗎?


並不是!香港也是有「活生生的」精神分析師的,01哲學團隊最近就捕獲了兩隻並對他們進行了解剖(式專訪):他們是誰?他們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

 
在道風山拜會了許德謙之後,我們在中環小巷中的一棟唐樓裡約見了Diego Busiol。他是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七年前,他從義大利來香港攻讀博士,並且開設了自己的診室。
 

在第一集中,我們從許德謙的講述中認識了一種精神分析流派的臨床,它強調分析師對分析者的抱持,強調共情。在這一集中,Diego則為我們展示了一種非常不同的臨床。在這裡,分析師不提供情感也不提供理解,他所做的一切只是要讓分析者一直把話說下去——聽起來很玄?Diego帶來了一個具體案例,讓我們得以管窺拉岡派精神分析的魅力。

前文回顧:Diego Busiol(一):香港為什麼沒有精神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