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哲學編輯日課】#25. Pokémon GO小精靈與慾望分析

撰文:黎子元
出版:更新:

Pokémon GO(iOS和Android,2016)——以下不如就簡稱PK mon吧——剛開始盛行的那些歲月,我們聽到新聞裡邊講,哪位玩家為了捕獲新的小精靈而要求闖進警察局,和警察叔叔理論半晌;哪位訓練師在追趕小精靈時不慎跌入水渠,光榮負傷送院治理;這些都是小case,在美洲還出現了年輕人玩PK mon 誤闖私人空間而遭到射殺。只顧著追趕精靈,人群也可以湧入諸如奧斯維辛集中營這樣的紀念場所,將紀念場所轉化成捕捉精靈的遊樂場。藉助高速網絡、智能手機和增強實境技術,PK mon成功地將人們的行動納入它的導航系統、給予實時操控的同時,也可以瞬間顛倒、抹平固有空間的文化意義,啟動資本主義編碼/再編碼的程序。

 

多年前的學術研討會上,專家還在相當費力的解釋VR(Virtual Reality)與AR(Augmented Reality)有什麼不同。今天,帶著VR眼鏡裝置與宮本光度過一周,玩著基於AR技術開發的PK mon,甚或看著《刀劍神域》動畫而理解裡邊描述的世界觀,連孩子們也能將二者區分開來了。套用「超真實」(hyper-reality)的概念,這些由裝置生產出來的對象(object)之所以比真實還要真實,以至於顛覆了真實概念本身,就在於這些被捏造出來的對象,這些虛擬的「物」,已經與我們的無意識連結起來,在最為真實的或者說最為物質的意義上,成為了驅動我們的「慾望對象」,甚至替代了現實中可觸可感的物件——這種慾望對象正好就是精神分析師拉岡所說的object a。

 

精神分析宗師弗洛伊德就曾指出,所謂的animation,指的不僅僅是一種活動的影像再現,而從更根本上指的是「讓沒有生命的物件活動起來」。小精靈就是那些原本沒有生命,卻因為AR技術而活動起來的物件。相當詭異地,在玩家眼中它們已經比真實世界中的小動物更具真實感。小精靈的整個分門別類的品種譜系,以及新品種、特殊品種的持續開放,讓小精靈長久地成為玩家的慾望對象。然而,最為關鍵的是,玩家只有不斷慾望著眼前可愛的小精靈,卻無法觸及它們,永遠追逐不同的品種和特殊個體,卻難以把所有小精靈收集完。這種不停驅動主體慾望,主體卻註定不能把握的慾望對象,就是object a。它如同我們生活的電池,也是慾望圍著它打轉卻總是一步之遙的謎團。

 

精靈種類持續更新,現時已超過250種。

PK mon的遊戲世界基於開發商Niantic的前作Ingress早已在城市空間中佈置好的「基礎設施」而展開。游戲開發商藉助這個遊戲世界收集、監控著龐大的數據,把握人們的習性和模式。而這套基礎設施的迅猛發展也將不可逆轉地重塑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教導人們什麼是可以被慾望的——沒有導航、靠身體和記憶探索的行程是不可容忍的,浸入了增強實境的真實才是真實,缺少精靈/商品陪伴的生活將不值得過。從PK mon在城市場景中鋪展開來的遊戲世界到無所不包、無微不至的全球帝國,這一整套「現實」就是資本主義,就是最實在的「幻境」。也許我們在還不清楚自己追趕的是什麼的時候,就已經PK了,萬劫不復了還不自知呢......

 

延伸閱讀 
The PlayStation Dreamworld (Theory Redux), Alfie Bown, Polity, 2017.

相關文章:

【01哲學編輯日課】#23. 賽博女性主義的前世今生
 

【01哲學編輯日課】#24. 人工智能倫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