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Dollar,幸福多拿?

撰文:潘翊
出版:更新:

金錢遊戲

 

在祟尚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的現代人心目中,金錢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十七世紀啟蒙時期後,人類隨理性主義及工業社會的急速發展,切底擺脫了看天吃飯的農業社會,人們開始積極追求物質和生活享受,享樂主義和消費主義也漸漸盛行直至今時今日。在資本主義下人們把金錢和幸福劃上了等號,金錢成為了我們獲得快樂和幸福感的主要媒介,金錢也默默對於我們心理及生理產生了微妙的影響。

 

《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期刊於二零零九年做了一項金錢的研究,在實驗當中,八十四名大學生被分為兩組。實驗組被要求點數八十張大面額紙幣,對照組則被要求點數八十張白紙。此後,參與者都要一起玩一個接球和傳球的電腦遊戲。在遊戲入面,經過十次傳球後,只有一半的參與者會接到球,沒有球的就會被淘汰。遊戲完結後,沒接到球的參與者需接受心理焦慮及其強度測試,結果顯示遊戲前數過錢的參加者比那些只數白紙的人的焦慮水平更低。同一研究中,參與者還接受了痛感測試,參與者分別要把手浸到熱水裡,結果發現數過錢的參與者感受到較低的痛楚。

 

原來透過數錢,人們可以減壓、增加自信,甚至不怕痛。相信在看此文的讀者也感受過以金錢去獲得快感和幸福感的經驗。但至少我們很難把貧窮缺衣、不得溫飽的生活說成幸福生活吧?

 

在GOOGLE找幸福

在google上搜尋「幸福」

在GOOGLE搜尋「幸福」關鍵字能找到無數篇在討論幸福的文章、采訪、書目。幸福本來就是一個模糊的詞語,好比「筆」這個概念就可以蓋括世界上的筆,但要為地球上每一支筆去命名就會人言人殊,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這一個含混的詞語落到哲學家手中會變成怎樣呢?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把幸福理解為最高的善,並把善分為三種:外在的善、身體的善和靈魂的善。首先,把外在因素如良好環境、富裕生活、具名譽地位視為幸福的見解被稱作條件論。再者,把身體因素如健康體魄、身體快感、生活情趣視作幸福的稱為快感論。而視精神因素如自由思想、平和心態、理性思考視為幸福的見解的被稱作心態論。

 

叔本華最先剔除了條件論,他指出普羅大眾以身外之物當作幸福,一但失去條件,幸福便崩潰。然而有了錢卻不幸福的時刻一般人也經歷過,我們每天吃飽穿暖,拿著最新型號的IPHONE,也不見得獲得了最大的幸福。大多數人很快便會讚成外在因素如金錢物質等等在幸福的討論上有點強死強活。而功利主義始創人邊沁在《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中強調感官之樂,更把感官之樂分為九種:味覺之樂、醉酒之樂、嗅覺之樂、聽覺之樂、視覺之樂、性感之樂、健康之樂、新奇之樂。後來約翰.彌爾在《功利主義》一書中對邊沁的論說作出修正,嘗試把快樂引領至精神層次。

 

試想想,你可以不停到處縱慾,每天過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快感生活,你會感到幸福嗎?最後好思考的人還是用精神因素去詮釋幸福。可是在精神領域中,幸福無法避免再次變得含糊。叔本華曾說:「自然賦予他以理智財富的人乃是最幸福的。」而亞理士多德認為幸福的本質是合乎德性的活動。康德則認為幸福的本質是自愛。要把所有主張比拼一番也沒有最終解釋。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發現條件論及快感論根本不能被忽略,我們所追逐的所謂幸福可能根本只是名為幸福的幸福感。但經思考後,幸福不在於任何外在因素或精神因素,它只在人們對自身關於幸福感的相對領悟中。

 

幸福就是幸福感

 

把幸福看成幸福感讓事情具體化。不同的天時、地利、人和,對於我們的幸福感產生很大的變化。假如你腹空三日、飢餓無比,你還能從打遊戲中獲得快樂嗎?相反,剛剛吃完美味自助餐的你,看見一大盤頂級三文魚,你也只會打個隔。獲得幸福感的具體行為也多不勝數,而幫助別人恰恰是獲得較為長遠穩固的具體行為。

 

明智的讀者很快便會反問,如果單單是幫助人就能獲得幸福感,為何人們不天天去幫助非洲的窮苦兒童?世界的良心腫瘤應當很快被醫治。唐君毅認為人之所以不時時刻刻過著清貧生活,卻去追逐更多的財富地位皆因為人活在淪為乞丐之可能的陰影當中。他在《人生之體驗》書中提及「我無論如何富有,我今天吃飽,並不能絕對保證明天我也必能吃飽;而我求進一步的物質生活舒適的欲望,也不能保證其必然能夠逐漸滿足。當然,在道理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當前的處境來推測,我們餓飯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或者還有其他種種徵兆或者依據,可以保證我的物質生活之逐漸舒適,以及財產之逐漸積累。但是,一切保證,永遠都不可能是絕對的。」就算有多少慈善組織,也根本確保不到人的溫飽,更無法阻止天災戰亂。所有人都害怕變成乞丐因此而儘量保護他的財產,並竭力增加他的財產。筆者認為這恰恰解釋了幫助別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是一般人不會天天獻出很多錢去救助別人的原因。

 

幸福Dollar,幸福多拿

 

上述對於幸福的粗淺討論至少能夠幫助我們從幸福等於金錢的見解中超拔,而當我們把幸福的對象指為某種幸福感時,比起抽象的哲學家要接地氣得多了。

 

在今天的社會裡面,要去幫助別人並不是輕而易舉的,現代人無時無刻都面對著生存之嚴肅問題。簡單來說,人就是自私的。

 

同樣,在香港每天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商業活動在運作,而當中有很多公司機構也不能走出自私陰影,哪怕他們距離淪為乞丐的機會率比成為億萬富豪還要低很多。在香港普羅大眾抱怨大財團壟斷導致百物騰貴,而間接增加大家生活壓力之時,有間公司竟透過幫助別人去作宣傳令筆者刮目相看。幸福醫藥將推行幸福多拿活動去幫助小店,呼籲大家以實際行動去獲得幸福。在2018年,於全港各小店領取「幸福多拿」填上幸福事,便可以轉換成「幸福dollar」在小店中當作現金使用。幸福多拿不但讓參與者再思索一番幸福,另一方面實際地傳遞著幸福感予小店和大眾,藉幸福Dollar,嘗試讓大家多拿一點幸福。

 

了解更多:40間特約小店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