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爾納:嚴肅文學與科幻小說家的名聲 (02/08)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作者|唐晉濱

 

羅蘭・巴特曾如此評論《八十日環遊世界》的作者:「凡爾納建構出一套自存的宇宙進化論,它有自己的範疇,自己的時間、空間、實現方式,甚至是自己的存在原則(existential principle)。」1828年的今天是朱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出生的日子,他普遍與 H・G・威爾斯(H. G. Wells,《時間機器》作者)並稱為「科幻小說之父」,然而不論是他本人,還是後來的學者,都認為這是個有爭議的說法。

 

朱爾・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

 

理科系旅行文學家

凡爾納生於法國西部南特市(Nantes)的港口,父親皮埃爾・凡爾納(Pierre Verne)是一位訴訟代理人,寄望兒子繼承父業,也從事法律工作。然而,他這個兒子一生鍾情的卻是科學、文學與旅行。朱爾在學校的成績優秀,擅長背誦、地理、希臘語、拉丁語和唱歌。父親希望兒子往法學發展,沒有想到凡爾納是位文理雙全的才子。文學理想與父親的期望撕裂著凡爾納,這也使得兩父子長年保持著緊張的關係。

1847年凡爾納被父親送到巴黎,入讀法律學校。不過到了巴黎的凡爾納,比較渴望打入巴黎文學界,在一次機緣之下結識了亞歷山大・仲馬兩父子(即大仲馬與小仲馬)。凡爾納亦不放過任何寫作與發表的機會,比如他曾寫作喜劇(縱使並非每一部都搬到劇場上演出)。可是在有能力全職以寫作為生之前,為了討生活,凡爾納曾有一段時間在巴黎證券交易所上班,靠每天早起來的時間寫作。

 

老年的凡爾納夫婦

 

凡爾納早年在海邊長大,且對地理有極大的熱情,對自然科學亦有研究。1951年凡爾納適逢在巴黎認識了《百家文苑》雜誌 (法文:Musée des familles/英文:The Family Museum)的主編皮特爾-謝瓦利埃(Pitre-Chevalier),這位編輯正好需要關於地理、歷史、科學與技術的文章,並希望這些文章能以直白的語言或是文學故事的方式,教育大眾相關知識,達至知識普及(即我們今天說的科普)。為此凡爾納交出了《墨西哥海軍的第一批艦隊》與《乘氣球的一次旅行》等融合旅行、冒險與歷史研究的短篇小說。

來到巴黎後,凡爾納經常逗留在法國國家圖書館,閱讀最新的科學資料。在為《百家文苑》寫科普文章時,凡爾納開始設想一種新的文體類型:科學小說(法文:Roman de la Science/英文:novel of science),以將他從圖書館裡讀到的大量科學知識應用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在與大仲馬傾談過之後,他發現這位前輩亦有類似的構想,但沒有完成,他熱情地鼓勵凡爾納踏上這條道路,因此就開始寫他的「科學小說」,最早的作品有《氣球上的五星期》、《地心歷險記》與《從地球到月球》。

 

皮埃爾-朱爾・赫澤爾(Pierre-Jules Hetzel)出版社版本《哈特拉斯船長曆險記》(法文:Les Aventures du capitaine Hatteras/英文:The Adventures of Captain Hatteras)

 

超前時代的鸚鵡螺號

《環遊世界航行》(A Voyage Round The World.)系列的第一部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第二部就是我們熟悉的《海底兩萬哩》。在凡爾納的時代,潛艇並非全新的發明,《海底兩萬哩》亦並非第一部以潛艇冒險為題材的作品。事實上,Cornelis Drebbel 於1620年已經建造出第一艘可以航行的潛艇;而 John Wilkins 主教於1648年的作品《數學魔法》(Mathematical Magick),就可以說為潛艇題材作品的源頭。

 

以《新世紀福音戰士》聞名的動畫公司 GAINAX,於1990年曾以《海底兩萬哩》為藍本,創作出《冒險少女娜汀亞》(ふしぎの海のナディア)

 

然而,《海底兩萬哩》書中的潛艇鸚鵡螺號(Nautilus)裝修極盡侈華,帶著高價畫作與珠寶航行;潛艇擁有極長時間航行的能力,可以在不回航的情況下,前往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這些都是以往作品從未描寫過的,因此抓緊了大眾的想像,使這書成為大熱作品。鸚鵡螺號的配備要待到二十世紀的科技才能實現,1954年美國建造出世界第一艘核動力潛艇,就以鸚鵡螺號為名,以致敬凡爾納的構想。

 

科幻小說奠基者?

回到「科幻小說之父」這稱號,不少評論家對此有反對,一種意見認為早於凡爾納已經有其他科幻小說,比如1752年伏爾泰(Voltaire)描寫外星人來到地球的《微型巨人》(Micromégas),及1818年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名作《科學怪人》(Frankenstein; or, The Modern Prometheus)。

另一種意見甚至認為凡爾納的作品根本不可以稱作科幻小說。作為凡爾納後輩的法國作家莫里斯・雷納德(Maurice Renard)稱:「凡爾納從來沒有寫過一句在科學上出眾的句子」。甚至凡爾納本人也反對別人將自己的作品過於跟科學扯上關係,他指自己的小說不應當作科學來閱讀,亦稱自己「從未發名任何東西」。難道「科幻小說」對於凡爾納真的是錯置的標籤?

 

凡爾納《海底兩萬哩》(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插畫

 

實然,科學幻想小說/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簡稱 sci-fi)本身就是難以定義的文學類型。大量被歸到此類的作品(甚至早於凡爾納),都有太空冒險、時間旅行與外星生命等元素,而這些都在凡爾納作品中缺席。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也可以參考提出「機械人三法」的科幻小說大師艾西莫夫(Isaac Asimov)所說:「科幻小說這個文學分類,處理人類對於科學與科技轉變的反應。」若我們採用這個簡單、直接的定義,則凡爾納絕對是一位科幻小說家。

在反對意見的另一面,不少科幻小說家/迷都認為凡爾納是偉大的科幻先驅,例如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就說「我們全部人,或多或少都是凡爾納的孩子。」或許我們應該做的,是適度修正「科幻小說之父」這個講法:凡爾納的作品未必在現代意義上是最早的科幻小說,但肯定是科幻小說作為現代重要文學類型的奠基者之一。

 

從流行小說到嚴肅文學

凡爾納在一次採訪中稱:「我一生最大的遺憾是在法國文學中沒有地位。」當時許多評論者都將凡爾納的作品視為商業上成功的流行娛樂小說,並非將之當作文學作品看待。其後凡爾納的作品被改寫為更簡單的版本,配上插圖,成為兒童故事書。亦因此,有幾十年的時間(尤其在英美地區)凡爾納被視為兒童流行小說作家與科技支持者。

直至二十世紀中葉,即凡爾納去世幾十年後,他的作品才被重新發掘、翻譯與研究。他的讀者不乏法國思想界的大人物:羅蘭・巴特承認曾受凡爾納影響;傅柯亦曾經評論凡爾納的作品。在眾多領域之中,凡爾納唯獨自認是文藝領域中的人,一生都在追逐文藝理想。可惜要待到凡爾納離世後,世界才給他應有的名譽。

 

延伸閱讀:當代德國哲學家 Peter Sloterdijk 曾以《八十日環遊世界》為題,論現代人對旅行的態度——《八十日環遊世界》與旅行的意義【技術人文】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