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九)愛與價值|曾瑞明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作者|曾瑞明

 

長期在麻省理工學院(MIT)任教的美國哲學家艾爾文・辛格(Irving Singer)尤以其對愛的研究著名。《愛的特質》(The Nature of Love)共分三卷,第一卷由柏拉圖談到路德,第二卷由宮廷的愛(courtly love)談到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第三卷則說現代的愛(modern love)。他是名符其實的愛情學者,愛的專家。筆者這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系列,怎能不提他的名字和研究呢。說到底,哲學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尋求對話和學習。

 

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八)愛與人生|曾瑞明

 

評鑑與贈與

堂皇鉅著的第一章是 〈評鑑與贈與〉(Appraisal and Bestowal),可見這是辛格整個架構的核心概念。辛格指出,當我們對一件事作客觀評核時,是作評鑑(appraisal)。評鑑活動有專家,有標準。已出來社會工作的朋友,未必做過評核人,但一定做過受評人。理論上,你會知道評核人根據甚麼來評核你的工作表現。理論上,誰做評核結果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家都是根據標準辦事。

但現實裡,評核人一定帶著自己的眼鏡看你。你的樣貌跟評核人母親相似,可能有分加了大家都不知道。贈與(bestowal),在概念上就是要主觀的。它是由你肯定一種關係創造的,你給予一樣東西情感或者重要性,你可能不理會你授與的重要性或情感是否可驗證或肯定,或者根本你不在乎。

 

辛格(Irving Singer)《愛的特質》(The Nature of Love)系列第一卷

 

因為豬女是我的女朋友,所以豬女就是我的「女神」。事實上,豬女只是一個平凡不過的女孩。但我贈與豬女特別的價值。對,贈與可以令人受傷(有時太天真,太傻),不智(衞生署學生健康服務網頁說︰「年青人都嚮往羅曼蒂克氣氛,需要注意的是太陶醉於甜蜜溫馨的二人世界裡,往往會忽略了彼此在思想上深入的溝通。更會因為太沉醉於頻密的約會而荒廢學業,忽略了正常的社交活動,和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對,又是荒廢學業),甚至不道德,但不會像評鑑有所謂錯誤。

一層樓值多少錢,我們可以找地產經紀或者銀行按揭部職員的專業人士來「估價」,這是評鑑。然而我在那間屋裡結婚生小孩,渡過美好中年,和女兒一起玩耍,樂也融融的時光卻是「無價」——我與這間屋已發生了不可告人的感情,她因此對我極其重要,這則是贈與。在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高企之下,這種「愛」的確彌足珍貴。

 

在土地供應不足,樓價高企之下,這種「愛」的確彌足珍貴(張浩維攝)

 

在愛的活動裡面,我們當然有評價的活動,我們也會評鑑愛人很英俊,很美麗或者肚腩很大。但當進入愛的關係裡,我們的贈與就不能還原(reduce)至評價活動。也即是說,評鑑和贈與是不同的。別人說我的家又爛又細,我也可以說這是 sweet home,這對於在愛關係的人來說是合情合理——這就是愛。

 

愛扭曲現實?

愛作為贈與,豈不是扭曲現實,令人身處幻覺?辛格承認,愛是會招致很多錯誤,甚至跟道德沾不上邊。一個人可以愛上一個極度邪惡的人,他/她也許都知道他/她愛的不是甚麼好人,但卻偏是愛他/她。愛上吸血鬼大家都會覺得可以理解,這又有甚麼難明白呢。因為愛是一種創造性活動,而非認知活動。七分愛情三分騙又如何,大家陶醉在一種似幻非幻裡。盧梭說得精妙︰「不是愛令我看不到你的錯誤,而是愛令你的錯誤變得可愛。」我明知我的愛人不是完美,但在我來說,她/他是完美的。

 

《暮光之城》(Twilight)系列女主角貝拉:「有三件事我很確定⋯⋯有三件事我很確定:第一、愛德華是吸血鬼;第二、出於天性,他渴望喝我的血;第三、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他了⋯⋯」

 

一旦承認愛是贈與,而非評價,我們似乎可以解釋很多現象。我若有大愛,真的可以愛一文不值的人,此為博愛。我若無愛,就算再好條件也不會令我動心。這解釋了為何我們只愛獨特的一個人。

愛是不是最需要一個價值理論(theory of value)?意思是我們不僅僅愛,而是在愛本身是一個評價行為。這會引出兩條路︰(一)我們根據被愛的人(beloved)擁有的特質去評價;(二)我們根據愛人的人(lover)的欲望去作評價。辛格的理論也是一個價值理論,只不過它指出了我們有兩條路去做評價。透過評價,它滿足(一)。透過贈與,它滿足(二)。它甚至是符合康德式的愛。在贈與中,我們不計較被愛的人可以滿足我甚麼目的,他/她不會是工具。所以愛一個人跟與一個人性交是不同的:後者可能誰都可以,但你只能愛有限的人。電影《觸不到的她》(Her)中的 Theodore 跟 Samantha 之間無疑是愛了,但 Samantha 原來同時跟 641 個情人相戀,這又不是愛了。

 

在《觸不到的她》(Her)中, Theodore 跟 Samantha 之間無疑是愛了

 

辛格的愛的理論到底也是將贈與放在一個較高的地位。他認為贈與可以取代理性的評鑑。不過,他又認為沒有評鑑,贈與也不可能發生。贈與令我們能超越,它令我們能諒解被愛的人之不足。愛很神奇,它令一個美男可以愛上一個平凡的女子(去銅鑼灣走一趟吧,美女不一定配美男),聰明的女子愛上笨男,反之亦然。在他們眼中,被愛的人好像(as if)擁有非比尋常的價值。無可避免的會估值過高,但愛讓我們創造價值,讓我們不再計算,斤斤計較。辛格又認為愛像一個舞台。舞台讓我們欣賞戲劇,愛則讓我們欣賞被愛的人。說愛扭曲事實未必最有意思,因為愛其實創造另一個現實。

 

《霍金: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的 Jane 與霍金

 

愛作為贈與,實在是我們凡人有極大的魔杖,我們好像上帝那樣就是愛,像神愛一樣。但是作為經驗存在的我們,有幾多不是看條件的?不過,只看條件(就當是善吧),我們倒又成了柏拉圖,只看理型,把人忽略了。只可以說,我們在評鑑和贈與之間徘徊。在《霍金:愛的方程式》(The Theory of Everything),Jane 願意跟患上漸凍人症的霍金結婚,照顧他二十年,不能不說是贈與。但人不是神,終會倦,終會放手,最後離婚也是人之常情。離離合合,大概源於我們不是神,也不僅僅是人。我們可以是價值的創造者,但也不過是價值的遵守人。作為一個凡人,最好還是不要自命為愛情大師。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