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思光:百家出入心無礙 (09/03)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勞思光先生於1927年9月3日出生在湖南長沙,本名榮瑋,號韋齋,思光是先生的筆名。他是近代繼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三位大儒後最重要的華人哲學家,至於他是否與三大儒一樣歸入新儒家學派,現今學界仍存有爭議;勞先生於北京大學畢業後,曾在香港中文大學任教超過20年,等台灣戒嚴解除後,先生又任教於台灣國立清華大學、華梵大學等。超過五十年的學術生涯使得勞先生培養了無數哲學界的英才,而在作品方便則有《新編中國哲學史》、《存在主義哲學》、《當代西方思想的困局》等,其中《新編中國哲學史》一書,首創「基源問題研究法」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大研究方向,影響深遠,至今仍是大學哲學系的必讀課本。

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是基於對前人胡適以及馮友蘭的兩種哲學史路路徑的改造。勞先生認為,這兩位前輩的哲學史方法要麼只有歷史,沒有哲學;要麼就是以偏蓋全,以單一哲學思想解釋不同哲學體系的發展。所以勞先生認為,應該將不同的哲學體系區分開來,再單獨就某一哲學體系作出基源問題的探究,特別是中國哲學,勞先生認為尤為需要這種哲學史方法論。

此外,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一定具有理論體系的基源問題,因此若要研究某哲學體系的歷史和發展,一定要首先牢牢把握住該體系之基源問題。而在尋找基源問題的過程中,必須兼顧該哲學體系中包含的個別理論。以中國哲學為例,勞先生認為儒家所處理的基源問題就是「道德」,是要提出「如何做一個有道德的聖人」這類問題,其全部哲學思想都在嘗試回答道德的問題;而道家的基源問題就是「自由」,「如何做一個自由的人」就是我們研究老莊哲學發展的關鍵;至於墨家、法家、名家等,先生也以「經濟問題」、「刑法問題」、「邏輯問題」等逐一應對,這點研究法可謂創發極大。

思光先生學貫中西,尤其長於中國哲學史及現當代西方哲學、比較哲學,足可謂是華語哲學界的泰斗人物。而就輩分來說,小編的老師,浸會大學哲學系的吳有能教授是勞思光的直傳弟子,所以小編也算是勞先生的徒孫。只是我的這位「師爺」逝世太早,但縱觀其一生的哲學成就,足以印證了當初勞先生為比較哲學所題的一句詩。

詩謂:「百家出入心無礙,一海東西理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