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沁:環形監獄設計師,效益主義始創人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監獄設計:以一個中央高塔為中心,圍繞著它建造環形的囚室,構成「環形監獄」(Panopticon)。每一個囚室都對著中央高塔,有一個朝向中央高塔的窗。

環形監獄設計者

這個設計的用意是,使處於中央高塔的監視者能夠對囚犯的一舉一動都瞭若指掌,而囚犯們就不知道到底自己是否正在被監視,繼而無時無刻都逼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規範。囚犯們甚至會不自覺地內化了這種凝視,最後達到了「自我監管」的效果。同時,這樣又可以減少監視者的人數,中央塔樓只需派上一人站崗就可以。反正監視者是否真的在監視囚犯也沒有所謂,只需讓所有囚犯總覺得有人在監視他們就可以了。

現實中,最接近環形監獄模型的是古巴建於1926至1928年的 Presidio Modelo 監獄

1748年的今天是英國哲學家邊沁(Jeremy Bentham)的生日,這個環形監獄就是他設計的。這個設計引起了不少後世哲學家的探討,例如法國哲學家傅柯(Michel Foucault)便曾經探討過環形監獄及權力規訓的關係。到底邊沁是甚麼人?邊沁生於英國倫敦的一個律師家庭。七歲時便被送進威斯敏斯特學校。十二歲時就讀於牛津大學女王學校。不過他在大學的生活並不愉快,原因是老師不關心學生,而同學亦欺負他。他曾經表示虛偽和謊言是英國大學教育的唯一及必然結果。

邊沁設計的環形監獄橫切面及俯瞰圖,由 Willey Reveley 所繪,1791年

在傅柯的《規訓與懲罰》中,他認為「環形監獄」(Panopticon)推翻了三個功能:封閉、剝奪光線與隱藏,每個犯人也只能是被探查的對象,而無法透過牆壁與其他人溝通,消除了集體效應。

傅柯:從古典時代的瘋狂、規訓與懲罰到性史

三年後,邊沁進入了林肯法學院,並在高等法院的法庭當起了見習生。當時邊沁問自己︰是否存在一個通用的標準來衡量每一條法律的價值呢?邊沁後來在英國哲學家休謨的著作中得到啟發。休謨認為道德行為的特徵就是使人產生幸福的傾向。邊沁後來寫下《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一書,把休謨這個思發展為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的道德原則。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邊沁希望自己的效益主義思想能夠在法國實現,於是把自己的著作《論政治策略》(Essay on Political Tactics)的抄本送給法國的革命家米拉波(Mirabeau),又向法國國民議會提出成立模範監獄和濟貧院等措施。邊沁此舉受到了法國政治家的讚揚,並被授予法國公民的資格,不過他的建議沒有被實施。邊沁眼見在法國實行效益主義遲遲未有成效,便轉而在自己的祖國推廣環形監獄,不過計畫在進行一半時又被中止了。

邊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最大化社會效益的原則

邊沁的效益主義原則,以快樂和痛苦這兩種人類最基本情感為基礎。在邊沁看來,倫理學體系只有建立在承認快樂和痛苦這兩種人類基本情感制約的基礎上,才能避免成為空談。如果不承認這種最基本的情感,則談論一切義務、正義、美德都是沒有意義的。所謂效益,其實是指一種由外物給予當事人的苦樂價值。根據邊沁自己的解釋,效益原則指的就是當我們對任何一種行為予以贊成或不贊成的判斷的時候,我們看的是該行為增多還是減少了當事人的幸福。

邊沁指出效益原則所涉及的當事者,是指一切和該事件有瓜葛的人。當事人可以是單個人,也可以是由所有個體所組成的整個社會。因此,社會的利益無非是所有社會成員的利益的總和。對於單個人而言,如果一件事所產生的後果能夠增加他的幸福,並減低他的痛苦,則這件事便增進了他的利益。同樣道理,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如果一件事所產生的後果能增加社會所有成員的幸福,並減低痛苦,這件事便是增進了社會的整體利益,這件事便符合道德和公義。

在著名的有軌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之中,古典的效益主義會認為拉下操控桿讓電車改道,使死亡人數從五人減至一人,是較合道德的選擇

人們可能會問,到底人們應該如何計算對象或事情給予人們的苦樂價值呢?邊沁對效益計算的描述不可謂不精緻。他指出一共有七個要素能夠計算苦樂的價值︰快樂的強度(intensity)、快樂的持久性(duration)、確定性或不確定性(certainty or uncertainty)、時間上的遠近(propinquity or remoteness)、繼生性(fecundity)、純度(purity)和範圍(extent)。邊沁認為如要實行效益原則,人們應該首要揀出會受該事情影響的人,然後計算這件事對他產生的快樂的價值和痛苦的價值,衡量快樂會否大於痛苦,就可以知道該行為是否符合效益原則。

肉體不滅的邊沁

邊沁終生未婚,父親留下的財產使他能夠過上無憂無慮的日子。當他快要走到生命的盡頭時,對守候在旁的朋友說:他就快要離開人世了,要人們注意把痛苦減至最低程度。因此,他吩咐不要讓僕人進來,也讓所有年輕人離開,因為他們看到這個情況一定會很難受的,而且他們留在這裡也無濟於事。可是他要求自己的朋友留下來看著自己,因為邊沁不希望單獨地留在這裡。這樣雖然朋友也可能很難過和痛苦,但起碼我們能夠將痛苦盡可能地減低。邊沁死後,他的遺體經過處理,至今以正式的姿態及裝束展示於由他有份創辦的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不過由於頭顱在進行防腐時無法完全保持容貌,頭部便以蠟像取代。

邊沁的遺體,地上的是本來的頭部,在身上的頭是替代的蠟像

邊沁的效益主義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不少後世哲學家深受邊沁的影響,如後來的英國哲學家彌爾(John Stuart Mill)便是邊沁思想的擁護者,他亦是第一個自稱「效益主義者」(utilitarian)的哲學家。自始之後,政治哲學的領域中效益主義亦對有深遠影響。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