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可能是史上最命途多舛的哲學家

撰文:釋仁
出版:更新:

黑格爾在《哲學史講演錄》中表示,如果你學習哲學,要麼你是一個斯賓諾莎主義者,要麼你研究的就不是哲學,足見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的地位。斯賓諾莎對後世的德國觀念論哲學家謝林、黑格爾以及二十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德勒茲、阿圖塞等人有深遠影響。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

1632年11月24日,斯賓諾莎出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猶太商人家庭。當時的荷蘭經歷了對西班牙統治和羅馬天主教勢力的反抗。這場反抗的結果是建立了一個由新教加爾文教徒領導的共和國。不過這並不表示荷蘭的思想氛圍變得自由,因為新教內部也出現不同宗派的衝突。而且,外國列強對新興的共和國也虎視眈眈,伺機入侵。斯賓諾莎就是在這個宗教、政治和思想形勢異常複雜的環境中長大的。

斯賓諾莎:泛神論 - EP22

斯賓諾莎:自由與必然 - EP23

斯賓諾莎的祖上是居於西班牙的猶太人。不過在十六世紀時,西班牙的當權者大舉推動天主教化,強迫猶太人改信天主教。所以他的祖上舉家遷往葡萄牙,後來幾經遷移又來到了荷蘭。斯賓諾莎的父親是一位成功又很有地位和商人,並擔任了猶太公會的會長和猶太教會學校的校長。斯賓諾莎的祖上是猶太人,但到了斯賓諾莎這一代,他們一家人的猶太信仰已經不再堅定。雖然如此,斯賓諾莎還是被送進一所猶太教會學校接受猶太教育。斯賓諾莎青年時受學於猶太教士,但他很早就和教士們發生爭執,而且公然反對猶太法典中不合常理的東西。

斯賓諾莎的言行愈來愈出格,教士們害怕其他人會爭相模仿,於是用錢「賄賂」他,要他答應以後安分守己。不過斯賓諾莎拒絕了這個建議,甚至變本加厲,寫下《證明應當脫離猶太會堂的辯護詞》。教士們眼見斯賓諾莎敬酒不吃吃罰酒,就對斯賓諾莎進行各種迫害,甚至考慮暗殺他。眼見自己命懸一線,斯賓諾莎決定退出當地的猶太人社群。據說在1656年,一名狂熱的教會分子試圖刺殺斯賓諾莎,把他的大衣都刺穿了。

為了避開迫害,斯賓諾莎決定遷居至萊茵斯堡。斯賓諾莎此時一洗如貧,因為姐姐把所有的家產都據為己有。不過哲學家總有謀生的方法,斯賓諾莎決定以磨鏡片為生。由於從事與鏡片有關的工作,斯賓諾莎致力於學習光學和繪畫。而且,他也開始和身邊的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討論哲學,他把自己的思想寫成《神、人及其幸福簡論》(A Short Treatise on God, Man and His Well-Being)。

斯賓諾莎《神、人及其幸福簡論》(A Short Treatise on God, Man and His Well-Being)

後來斯賓諾莎又遷居至伏爾堡,西方哲學史上其中一部最重要的著作《倫理學》(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便是在這個期間寫成的。在1665年,斯賓諾莎放下手頭上的《倫理學》,開始寫作《神學政治論》(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斯賓諾莎寫作此書意圖很明確,即通過理性啟蒙,論證人們有能力藉著理性拋開迷信和偏見的束縛,擺脫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激情和想像的奴役狀態,更好地實現自我保全和達到心靈的平靜。

這本書在1670年以拉丁文出版,但為甚麼斯賓諾莎要使用不怎麼普及的拉丁文寫作呢﹖固然拉丁文是當時流行的學術語言,但更加重要的原因是斯賓諾莎覺得大眾不可能接受哲學家批判自己的宗教,而且一旦激起了群眾的怒火,思想家本人難免受到迫害。斯賓諾莎真正的寫作對象是一些和自己立場相近、思想上較開明的自由派知識分子,希望他們能夠明白自己的理性啟蒙立場。雖然這本書以拉丁文的形式出版,但有些人還是老老實實把它讀了一次,並猜出了斯賓諾莎是作者。不出所料,斯賓諾莎馬上遭到不少人圍攻,甚至被扣上無神論的帽子。

斯賓諾莎《倫理學》(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

據說在1676年,與斯賓諾莎同期的另一位理性主義哲學家萊布尼茲(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他在離開巴黎返回德國的途中專門繞道至荷蘭的海牙來探望仰慕已久的斯賓諾莎。當時的斯賓諾莎已經身患重病,不過萊布尼茲仍有機會閱讀斯賓諾莎的《倫理學》的手稿。

萊布尼茲:大概是最後一位秉承文藝復興精神的博學通才

荷蘭後來和法國發生戰爭,法軍的統帥愛好哲學,希望邀請斯賓諾莎前往營中指點哲學。斯賓諾莎希望借此機會力勸雙方罷兵。不過,當斯賓諾莎由前線回到荷蘭時,竟然有人指責他通敵叛國。後來一名普魯士的親王為斯賓諾莎多方奔走,為他覓得海德堡哲學教授的教職。斯賓諾莎對此頗為心動,但又擔心自己的教學會受到干預,只好拒絕了這個邀請。還記得斯賓諾莎靠磨製鏡片為生嗎﹖1677年的今天,因為長期磨製鏡片而吸入了不少玻璃粉,最終死於肺病。磨製鏡片的哲學家能夠留下甚麼遺產呢﹖他逝世後,只留下了一些書籍和鏡片。斯賓諾莎的一生命途多舛、多災多難,但他受到後世不少哲學家的高度推崇。

_________________

+1

下載《香港01》App ,按「+」號加入《哲學》搶先看文章: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