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茲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這個星期,我們終於走進了「現代」——笛卡兒、斯賓諾莎、萊布尼茲。這三位理性主義陣營的哲學家,各自提出了影響巨大的概念。為甚麼「我思,我在」?為甚麼「神,全部都係神」?為甚麼所有人都是「單子」,孤獨地互不相交?這次整合了六篇【無睡意哲學】(簡稱哲學Intensive),請細心閱讀~

 

(此文較長,假如有特定想找的內容,請善用瀏覽器搜尋功能)

一、笛卡兒:我思,我在 - EP20

 

自宗教改革以來,歐洲陷入了新教與天主教的長期鬥爭。在十六世紀的法國,曾發生天主教徒屠殺新教徒事件,史稱聖巴托羅繆(St. Bartholomew's Day massacre)大屠殺。面對殘酷血腥的宗教爭端,人的信仰不斷經受考驗,導使懷疑主義風行歐洲。另一方面,十六世紀的歐洲正在興起以人文主義(Humanism)為中心的文藝復興運動(Renaissance),令歐洲人肯定個體有能力去發現真理。這兩股思潮最終匯合,孕育了大批近代思想家。

 

而在法國,最先登場的思想家便是蒙田(Michel de Montaigne)。蒙田作為一名人文主義者,肯定人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但對於人能否認識真理的問題上,蒙田比較謹慎。他問道︰我能夠知道甚麼?事實上蒙田終其一生,都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甚至認為理性根本不能提供永恆真理,只有宗教信仰才是人的出路。對永恆真理的懷疑,直接動搖了人類科學發展的地基。笛卡兒探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回應懷疑主義的挑戰,重新肯定人類理性的地位,為科學發展打下穩固的地基。完整文章:我思,我在 - EP20

二、笛卡兒:笛卡兒:心物二元 - EP21

 

當我們反省自己時,便會發覺「我」只是一個純粹思維著的東西。笛卡兒(Descartes)認為我們切不可把這個思維著的東西等同於有手有腳的「物理我」。我思維時唯一一個不能否定的要素就是「思維著的我」。我思維,我存在。

 

不過笛卡兒雖然禁止把思維著的我進一步詮釋為物理我,但他本人顯然沒有嚴格遵守自己的邏輯,亦有可能是為了與當時國內外的宗教勢力妥協。笛卡兒很快就把這個思維著的我,詮釋成為精神性的東西。笛卡兒認為我思的本質就是理智,理智就是精神性的東西。不過這種推論仍衍生了各種問題,首先我思到底是否一個不變實體﹖還是它只是純粹的思維活動﹖抑或是兩者兼具﹖如果是兩者兼具,它又如何體現﹖完整文章:心物二元 - EP21

三、斯賓諾莎:泛神論 - EP22

 

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是繼笛卡兒(Descartes)後,另一位理性主義(Rationalism)代表。斯賓諾莎深受笛卡兒哲學影響,在著作中採用了不少笛卡兒所使用的哲學術語。另外,笛卡兒主張用幾何學方法論證,斯賓諾莎在著作中亦採用了由公理到命題的證明方法。由於斯賓諾莎的思想非常嚴謹又富有個人創見,獲很多後世哲學推崇。德國哲學家黑格爾(Hegel)認為︰如果你學習哲學,要麼你是個斯賓諾莎主義者,要麼你研究的就不是哲學

 

斯賓諾莎認為研究哲學是為了追求幸福。很多人以為財富、榮譽和感官享受就是幸福,但斯賓諾莎認為是錯誤的。他指出,人們愈追求財富,便愈感到不足。當得不到和失去時,人們會更加失望。至於榮譽,斯賓諾莎認為人們往往會為了追求榮譽,會強迫自己屈從世俗觀點,得不到真正自由。感官享受只能帶來短暫的愉悅,決不是永久的。此外,當感官享受過後,苦悶便隨之而來。其實斯賓諾莎不反對人追求財富、榮譽和感官享受。他指出這些不是人生最終目的,它們只是工具,我們應該利用它們來達到最終目的,而不是沉溺其中。完整文章:泛神論 - EP22

四、斯賓諾莎:自由與必然 - EP23

 

斯賓諾莎利用「實體」(substance) 「屬性」(attributes)「樣式」(mode)建構了哲學體系後,便著手處理笛卡兒遺留的問題,特別是思維和廣延二元對立的難題。斯賓諾莎認為要解決笛卡兒的心物二元論,便需要訴諸實體一元論。斯賓諾莎認為思維和廣延兩者都只是同一個實體的兩個面向。

 

以後的德國哲學家謝林概括為︰自然(廣延)是可見的精神(思維),精神(思維)是不可見的自然(廣延)。斯賓諾莎於《倫理學》第一部分界說(二) (Part 1, Definition 2)中說:「一個思想可以為另一個思想所限制,一個物體也可以為另一個物所限制,但是物體不能限制思想,思想也不能限制物體」(a thought is limited by another thought, but a body is not limited by thought, nor a thought by body)。完整文章:自由與必然 - EP23

五、萊布尼茲:單子 - EP24

 

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Gottfried Leibniz)是繼笛卡兒(René Descartes)和斯賓諾莎(Baruch Spinoza)後,另一位理性主義(rationalism)哲學家。萊布尼茲在諸多問題上堅持理性主義立場,例如主張演繹法、天賦觀念論、理性認識和意志自由等等。萊布尼茲在著作《神義論》(Théodicée)談到兩個十分難解的問題,第一個是連續性和不可分的問題,另一個是自由與必然的問題。前者涉及精神和物體交互作用,後者涉及惡的起源,它們共同構成萊布尼茲哲學思考的主題。

 

自笛卡兒以來,精神和物體如何交互作用一直困擾眾多理性主義哲學家。不少哲學家嘗試作出解答,萊布尼茲是其中之一。在笛卡兒哲學體系中有三種實體︰上帝、精神(思維)和物體(廣延)。斯賓諾莎認為只存在一個實體(神、自然),精神和物質只是同一個實體的兩個面向;至於萊布尼茲,他認為所有事物都是精神性的存在物物質只是最低強度的精神。實體是多,每個生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實體。笛卡兒和斯賓諾莎仍然保留了物體,萊布尼茲則認為真正的實體是純粹的精神存在物——單子(le monad),意思是單一和獨一無二。德國哲學家謝林(F.W.J Schelling)指出萊布尼茲實際上以精神溶化了物質。完整文章:單子 - EP24

六、萊布尼茲:神義論 - EP25

 

上一篇提到,如果每個單子都是獨立和封閉的實體,那麼為甚麼它們彼此協作﹖萊布尼茲認為是出於上帝安排;上帝在創造萬物時預先安排好各自的軌道,讓整個宇宙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後人把萊布尼茲這個觀點稱為「預定和諧」(pre-established harmony),預定和諧理論除了能夠解釋事物之間能協調一致外,還被解決心物交互問題。

 

關於精神和物質如何發生作用,笛卡兒認為精神和物質透過松果體發生交互作用﹔斯賓諾莎訴諸實體一元論,認為精神和物質統一於實體,兩者只是同一個實體的兩個不同面向﹔萊布尼茲提出預定和諧,認為上帝猶如一個出色的鐘錶匠,把精神和物質製作得完全互相協調。舉例來說,當思維希望把手舉高時手就自然會舉高,實則上兩者也都遵守各自的規則。萊布尼茲進一步指出,精神每作出一個決定,都有相應的形體運動伴隨,反之亦然。

 

萊布尼茲透過預定和諧理論,指出宇宙中所有毫不相關的事物能夠協調一致,證明宇宙中存在一位完美的上帝,祂把宇宙安排得秩序井然。然而,萊布尼茲說的上帝到底指甚麼呢﹖完整文章:神義論 - E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