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與哲學:開啟香港藝術教育的新一頁

撰文:慕尙藍
出版:更新:

策劃單位愛麗絲劇團以「諸子百家」為主題,希望透過中國文化中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運用「教育劇場」和「教育戲劇」的模式,融入孔孟的儒家仁義、老莊的無為逍遙以及墨家、法家的治國刑法等多元思想,從而開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野。

戲劇是歷史悠久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哲學的關係也牢不可分。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詩學》記載,從索福克羅斯(Sophocles)、埃斯庫羅斯(Aeschylus)等悲劇詩人開始,他們的劇作已經包含了不少思辨及批判等哲學的雛形;而後世的布萊希特,更是繼承了馬克思辯證哲學的意志,提出了「史詩劇場」(epic theatre)的概念,但是,把戲劇視為教育方法事實上沒有太多先例。本地劇團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借鑒了不少外國經驗,長期致力有關教育劇場的嘗試,最近更推出了「教育劇場」的發展計劃,以諸子百家結合劇場,讓學生成為「小孔子」、「小莊子」。

「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在過去的11月5日舉行了「亮燈」的啟動儀式(練錦順攝)

 

教育劇場:諸子百家都有得演?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資助,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策劃及推行的「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發展計劃」在最近舉行了啟動儀式,是次計劃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局的全力支持。愛麗絲劇場實驗室以「諸子百家」為主題,希望透過中國文化中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運用「教育劇場」和「教育戲劇」的模式,融入孔孟的儒家仁義、老莊的無為逍遙以及墨家、法家的治國刑法等多元思想,從而開拓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視野。

 

劇場及教學的主要文本囊括了《論語·八佾》、《孟子·公孫丑》《莊子·庖丁解牛》等經典篇章;而學生也會通過「入戲」和「角色扮演」等參與形式,代入根據這些經典改編的戲劇處境之中,通過戲劇表演的張力以及豐富多彩的神話與歷史故事,達到寓學習於娛樂的教育成效。

從劇場出發的教育理念

 

為什麼會想到以劇場和哲學融入教育?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行政總監陳瑞如指出,她在英國學習戲劇時深受「教育劇場」相關課程老師的影響,再加上自己也在教育劇場的學習中受益匪淺,所以她也矢志要在香港推行這套教育方法。

 

劇團的藝術總監陳恆輝先生, Andrew則表示受到布萊希特這位「劇場哲學家」的啟發,希望用劇場教育的形式來改變世界(change the world),故而在畢業回到香港後聯同在英國修讀戲劇的同學陳瑞如創辦了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在策劃、排練公演劇目之餘,他們也積極地與學校聯繫,開展了一系列有關教育劇場的嘗試。

對瑞如和Andrew來說,看到學生在戲劇課堂上盡情、投入地演出就是他們最大的收穫(資料圖片)

 

教育劇場的重點:「郁手郁腳」、代入人物思想

 

中國文化的題材以西方劇場的形式重新包裝,其實不是什麼新聞。但「老子」、「孔子」,這些「舊東西」學生未必會感興趣,故劇團的實驗其實也有一定風險。在瑞如看起來,這些難題卻似乎並非寸步難行,訪談中她就眉飛色舞地說「我們最喜歡向難度挑戰了!」

 

諸子百家教育劇場計劃分為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的「演教員」團隊培育;在第二階段裡,劇團更會在試驗學校中安排一系列工作坊、座談會和造訪演出,讓學校範圍的老師和家長親身了解諸子百家教育劇場的具體內容,並邀請本地及英國的教育劇場學者作進一步交流,讓劇界及教育界更理解「教育劇場」的成效,從而促進「教育劇場」的發展;第三階段則將綜合交流的成果將現有的做法進一步優化,並藉著計劃的年報、專集及網絡資源發佈將「教育劇場」推廣至更多學校及更廣闊的層面,希望未來教育劇場能列入更多合作學校的課程範圍以內,以至在參與學校每週一至兩次的戲劇課程中,灌輸學生子學時期百家爭鳴的傳統思想。

 

諸子百家的哲學思想較為晦澀,不要說學生,連大人也必有興趣。所以文本的詮釋和重構就是顯得極為重要。「新穎、生動、手郁腳郁」,常常出現在Andrew嘴邊的這幾個字是讓哲學在劇場中活靈活現的關鍵,根據以前的劇場經驗:「互動參與」、「讓學生直接參與和角色代入」,才能賦予文本真正的教育意義。故有關中國哲學教育劇場的核心部分「藝團造訪」,學生會在「演教員」(Actor/teacher)的引導下,即時以角色身分完成任務,他們有機會近距離與不同的戲劇人物會面,或與他們共商事宜,或為他們解決困難。從而讓學生在戲劇的情境中學習,充分發揮「做中學」的體驗旅程,並從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及協作精神;表演之餘,學生們其實也在學習該扮演人物的歷史、思想。

 

Andrew笑說,也許未來的劇場上,這裡有一群「小孔子」在說「之乎者也」、那裡有一群「小莊子」在托著酒壺。「我們要從外國的經驗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東西,我相信諸子百家的教育劇場能承載我們這個夢想。」瑞如對計劃、對重新演繹諸子百家們相當富有信心。

學生家長收效明顯 惜土壤仍不足

 

劇場教育在香港始終鮮有前人經驗,因此如何處理學校、家長以及學生三方面的壓力也是教育劇場施行的關鍵。學生和家長,看似最棘手的兩點,卻意外地沒有成為阻力。瑞如認為,可能與在劇場教育的課堂環境有關。學生在劇場中更充分地參與授課內容,比如在「戲說《西遊記》」的課堂裡他們需要認真扮演孫悟空、鐵扇公主等這些神話和歷史人物,在「遊戲」的藝術表演中全情投入,產生興趣,反而更會在課餘自發借閱相關書籍。

 

家長對此自然也非常歡迎──困難反而在於學校方面。現代社會的教育壓力非常大,除了正常的課堂學習,學校還會額外要求學生修讀興趣及進修班。時間被高度壓縮之下,教育劇場雖然收效明顯,但說服學校給予教育劇場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仍是一大挑戰。

 

其實這並非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初試」,早在2002年他們已開始了第一期的教育劇場實驗計劃,曾在多間中小學上演了相關劇目《我愛新移民》。但教育劇場至今在香港的推行進度依舊非常緩慢,願意參與的學校和劇團寥寥可數。兩位負責人都表示,最需克服的困難是:如何要改變潛在參與者的思維,從而提升香港的劇場教育氛圍。

 

二人還分享了到內地和台灣的交流經驗:兩地提到教育劇場的理念時,反而不怎麼談論發源地英國,而是對香港現有的實行成效讚許有加。這份收穫或許也令他們的信心又大了不少,而且如果能在香港逐漸培養出戲劇教育的土壤,本地藝術教育的新一頁或許能逐步翻開。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足本訪談:

小百科:

教育劇場產源於英國,它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參與者透過劇場經驗來進行「學習」,例如有關社會、歷史及政治方面的議題。它不同於普通的戲劇表演,反之主動鼓勵參與者透過角色扮演直接參與演出、從中獲取知識,而不只是做一個普通的觀眾。 在參與人數方面,是以一個班級或某一團體做為演出對象,人數多在二十至四十人之間,並且由演教員(Actor/teacher)來帶領活動,所謂演教員,從字面上就指出了帶領者的兩個身份與任務,這亦說明了這類劇場必須要藝術、娛樂與教育並重。至於在內容方面,多是從課程當中選擇題材或選取其他有教育意義的主題。關於更多是次計劃和教育劇場的詳情,請參閱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網頁:http://www.alicetheatre.com/hom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