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旁的天際,是你的名字。

撰文:望萬里
出版:更新:

提到新海誠,總免不了提及他作品唯美的畫風,最近放映的《你的名字。》(君の名は),在日本與台灣已獲得巨大成功。電影在香港至今已上映一週,亦得到一致好評,甚至有人宣稱要去看第五六七八次了。適逢電影在香港上映的時候,導演親身來港作一連幾天的宣傳活動,01哲學就此機會訪問了導演新海誠。在這次訪談中,我們就日本社會、宗教、視覺處理及感情等方面,跟導演討論他的新作。

東北大地震前後的日本

 

古希臘悲劇中的主角,總要面對殘酷的命運,很多時是國家的律法與個人的道德之間的拉扯、撕裂,主角就要在這兩難中抉擇。亞里士多德在《詩學》(Poetics)論到悲劇時,說悲劇帶給人洗滌和淨化(catharsis),釋放觀者的傷感與恐懼。新海誠的舊作就表現出這個方向:《星之聲》中的女主角心裡掛念著男主角,卻要到極遙遠的宇宙另一邊跟外星人戰鬥;而《雲之彼端、約定的場所》則最能表現悲劇人物面對殘酷命運時所作的重要抉擇。

 

導演的前幾部作品最後都以傾向遺憾的結局作結,看《你的名字。》時,未到最後一刻,都不知道這會否是另一套悲劇,尤其是,它刻意運用了《秒速五厘米》般的錯身而過畫面。終於,這次觀眾迎來一個Happy Ending。這會是出於滿足影迷的考慮嗎?新海誠說:「現在日本人的思想改變了。《秒速五厘米》時(2007年上映)的日本,經濟尚算不錯,社會普遍安定,二十年來日本都持續著這樣的狀況。人的生活就是每天的上學、上班、作息,日子就這樣過去。那時候的我,想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現出這些日本人每天生活的細緻肌理,例如每天往返的車站、便利店與行人天橋等場所之間,抽出當中『美』的部分。」

這讓我想起《星之聲》中女主角美加子對男主角寺尾昇說:「我想再跟你逛便利店、吃雪糕,聽雨打在傘上的聲音,聞學校粉筆的味道。」一直覺得,新海誠要表現的不是都市生活的疏離感,他想說的是,儘管生活規律,甚至刻版,但它依然美好。他並沒有要創作很偉大的史詩(儘管《星之聲》與《雲之彼端、約定的場所》帶著一定程度的悲劇性)。

 

然而這個彷彿不變的世界,在2011年突然遭逢了東日本大地震、海嘯與核洩漏危機(311災難),震撼了日本社會。人們開始覺得,自己根本預計不到每天會發生甚麼事。《你的名字。》動畫中的糸守町的構想,正是從日本人的這種危機與憂慮意識中出發。導演並沒有刻意要以311災難為題材, 但在現今所謂「後311時期」的日本,作為一個日本人,他們是否渴求奇蹟出現呢?導演就說,他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能帶給觀眾一種奇蹟。

 

時間、神道教與女神

 

《你的名字。》中除了男女主角交換了身體之外,最突出的是時間移位的處理。不禁好奇,到底是甚麼啟發到導演構想出掌管時間的宮水神社神靈呢?在西方文化中,早就有不同的時間觀念,宗教將時間化為人格神,古希臘有時間的人格化神柯羅諾斯(Chronos);西方歷史上更有不同的哲學家嘗試對時間提問與回答,單是古希臘的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與芝諾,已經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時間觀。

 

日本的神道教呢?它是佛教之前已有的宗教,歷史流長,今天仍影響著每個日本人,但當中似乎並無掌管時間的神明。導演坦言自己並無特別研究關於時間的神靈,他著重的是表現出兩人之間靈魂與肉體互相交換,他只是借助宗教的神靈來講出這故事。

 

經過一輪資訊搜集後,我們找到日本《古事記》與《日本書紀》中有記載一位女神,名叫「栲幡千千姫命」(日語:タクハタチヂヒメノミコト),神祇自古便被視為織物之神,具有安胎護兒的神力。動畫中宮水神社供奉的神祇,跟「栲幡千千姫命」有點相似。「日本存在著不同的神靈,山中、村落中都有。有些神靈很普及的,少數有代表性的幾位也被大多數日本人認識,但還有很多比較冷門的。是否有一個跟時間有關的神靈呢?神道教的傳說,在電影中借婆婆口中所道出來,也只是一個大概的背景,並沒有刻意要交代得很明確。」

寫實與抽象之間

 

新海誠對於光線重視與執著,或會令人想到印象派。雖然導演的畫常給人「比真實更真」的感覺,但這絕不是攝影寫實派(photorealism)。我們還是能區分肉眼所見、攝影照片與新海誠的畫:導演的手法有放大,甚至誇張了現實所見的:櫻花反射光線的粉紅色,天空的紫紅色,又如《秒速五厘米》第二部分〈太空人〉中,夕陽在天邊斜射著火箭升空時的那縷長煙,竟投下了陰影。新海誠的寫實,大概是另一種意義的寫實。

 

當然,他一直堅持表現手法與物件、場景,都要忠於現實。「實景主要取材自東京的新宿,這是我居住的地方,是我非常熟悉的地方。」導演以新宿一帶作為背景、舞台,能表現出非常細緻、極具說服力的都市感。可能的話導演會到理想的場景拍照片,或憑肉眼看所得到的感覺來作畫,拍不了照片的就輔以想像來完成。至於虛構的場景,如戲中的糸守町,則由眾多工作人員一起商討以得出意念。到更微小的細節上,例如馬路上的圍欄,也要仔細研究,要清楚把握到它的功用、法律上的規定等。只有在每個細節上都做到依據現實,最終才能做出動畫中那仿真的實感。

 

以上提到,導演構思與繪製動畫中的糸守町時,曾參照日本的幾個真實場景;然而,當他這次亦有處理一些較抽象的場景,比如說瀧在宮水神社樹下岩洞滑倒之後所見的意識流式畫面,令人印象極深。導演是怎樣從構想出來的呢?他指戲中有一連串以線與繩串連起來的意象,例如意識流畫面中有出現連繫著母親與初生嬰兒的臍帶,其中最重要的是宮水家組繩的紅線與墜落地球的彗星的尾巴,可以連結在一起。紅線是屬於人的傳統工藝,彗星是自然界的事物、現象。紅線在日本,也是象徵著被因緣羈絆繫在一起的兩人。導演還指出,在他的意象之中,相對巨大的地球就好比一顆卵子,來自太空、帶著長長尾巴的彗星就好比一顆外來的精子;相撞的一剎就如精子進入卵子的瞬間。隕石巨大的衝擊帶來災難性的破壞,但也同時帶來孕育出新生命的可能性。

經過導演的說明,意識到意象並不單純是電影的道具或視覺元素,亦指向311災難之後的日本的一種隱喻。日本的創作人,包括藝術家、電影與動畫導演,在311災難之後都重新反思甚麼是日本,自己能為日本做甚麼。如近月庵野秀明導演的《真.哥斯拉》就給了一個批判性的回應,直指日本菁英主義官僚體制的腐敗無能。(見另文:以神之名——從海中來的巨獸)庵野在電影中設想在當下的日本,傳統的菁英與集合起來的群眾會再怎樣面對一次全國性災難。新海誠希望從另一個面向帶給日本觀眾一段奇蹟。與其將災難與危機視為無意義的災難,不如將之設想成會帶來轉變的契機,思考如何結合眾人的力量,從瓦礫中重新建設日本。

 

愛是否命定?

 

人生充滿著偶然性,很多事情並非自己意志所能控制,而且不一定要是如此(can be otherwise)。對於這些事情,人們會以不同的概念來描述:緣份或命運、巧合或注定。對於意料之外、突然降臨到自己身上的遭遇,你可以視之為荒謬,也可以說這是命運。人在極端的偶然性與極端的必然性之間,當事件擺在眼前,兩種觀點或許只是同一枚硬幣的兩面,只是一念之差,實然殊途同歸。我們唯一能肯定的,就是我們手上還有選擇,而且必須要選擇。

 

新海誠的作品都在描寫人與人之間細緻的感情與羈絆,但當中的主角都面對種種偶然性,包括《你的名字。》。為甚麼是三葉與瀧呢?為甚麼他們最終能碰面呢?又為甚麼他們會愛上對方呢?問到導演本人是否認為愛情是命定的,他有這樣的看法:「我不覺得愛情與婚姻是命運注定的。為甚麼要跟這個人結婚呢?當中有很多有偶然的成分,例如浪漫的情愫等。人跟人之間的互動很有趣、精彩,很難用一句說話就能解釋清楚。雖然在理性上不覺得這是命運所然,但還是很想去相信真有其事。」

 

愛的根源

 

看過電影之後,不禁聯想到譚詠麟的《愛的根源》,歌曲中的意象恰恰跟《你的名字。》遙相呼應。因此,我們將這份歌詞送給導演,為這次訪問作結。 殞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漆黑的天際,是我的根源/生存,只因可為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