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時,我們在追求什麼 (四)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在這個「後真相年代」,真假似乎不重要,「朕」感到爽便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卜‧戴倫在其自傳也曾這樣描述這個世代︰「說真話,很好。不說真話,也很好。」

主觀與客觀

 

有些認真的人說無知是罪,有些聰明人則愛如鄭板橋那樣嘆一句「難得糊塗」——後者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不知道我原來有多幸福,「原來過得很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這當然不好。舉例說,原來我有至少有一位女粉絲暗中仰慕,而我竟不知道。這雖然可惜,但至少,在我的主觀狀態其實也沒什麼損失。

 

但如果有一些壞事在我身上發生而我又知道,因而耿耿於懷,我的福祉當然也會受損的——那倒不如糊糊塗塗好了。我們不如一起考慮以下兩個情況︰

 

(A)陳先生家庭和洽,太太賢惠,兒子孝順。陳先生對此也甚感快樂。

(B)陳先生家庭和洽,太太賢惠,兒子孝順。陳先生對此也甚感快樂。但事實是,太太有外遇(還不只一位),不過她是高手,隱藏得很好。兒子孝順,但他其實只是偽裝,內心深處,不過是想謀取家產。不過,陳先生對此全不知情,直到死時,他仍對自己家庭感到欣慰。

 

你認為(A)中的陳先生會否比(B)的有更大的福祉?還是,沒有分別?

 

說沒有分別的,大概會這樣想︰既然陳先生在(B)中什麼都不知,他的主觀狀態和(A)的沒有不同,福祉何來有分別呢?

 

認為有分別的,則會著眼於客觀事態上的分別。(B)中的陳先生,並不是真的幸福。他不是真的幸福,是因為他的主觀狀態並不是由客觀幸福的事實造成的。他只是無知於他不幸福的事實,所以,不算真正地處於福祉中。

 

在這個「後真相年代」,真假似乎不再重要,「朕」感到爽便成。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卜‧戴倫(Bob Dylan)在其自傳中也曾這樣描述這個世代︰「說真話,很好。不說真話,也很好。」

哲學家諾齊克設想的經驗機器(experience machine)。(資料圖片)

 

如果你也這樣想的話,哲學家諾齊克(Nozick)構想的經驗機器便很適合你了。這架經驗機器可給你任何你渴求的經驗。神經心理學家可以借機器刺激你的腦袋,令你感受到當特首的FEEL,吃極品美食的感覺,總之,什麼都可以。

 

太低層次?你也可以有大作家海明威的一生,或者海倫.凱勒的奮鬥經歷。你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好好地睡,讓電極管接駁大腦。很MATRIX吧。

 

對,但最關鍵的問題是,你願意接駁這機器嗎?藍藥丸還是紅藥丸?

 

如果人生最重要的不過是快樂或經驗,你應不猶疑地說「YES」。但如果你不願意,那表示有其他東西也是重要的。

 

我們人生在世,又是否真的只要經驗?還是要真的做過某件事?我們要去戀愛,而不只是愛戀愛的感覺。但是這個時代,無疑人們寧願愛感覺,哪管世界有沒有發生過什麼。

你會選擇紅色藥丸,還是藍色藥丸呢。(資料圖片)

 

我想重提一下存在主義

 

大二時似懂非懂地啃了那些「存在先於本質」(沙特語)「在世界之中」(海德格語)等等。當時並沒有把它放在倫理學的角度看,反而判定存在主義是反倫理學,因為它只講責任和選擇而講不上道德對錯。但這看法今天或許要再修正︰這是因為,真正的善和好必須在這世界實現,因為我在世界之中。是我在世界中作決定,是我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和這個世界發生關係。

 

這才是存在真諦,如果這樣想的話,存在先於追求。

 

但是,我在世界之中,並不只是精神,也包括身體。諾齊克這個思想實驗成了倫理學的另一個起步點︰我們要相信身體是客觀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