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兒童才是學習的主體,老師只是從旁協助 (02/16)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作者|釋仁

 

上世紀,有人在自己的文章《倪煥之》寫道:教育事業是培養「人」的,但「人」應該培養成什麼樣子?「人」又應該怎樣培養?提出這些問題的人,是上世紀中國著名作家、教育家和出版人葉聖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

 

葉聖陶

 

葉聖陶於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少時雖然家境清貧,他還是進入了當地的私塾學習。十七歲的葉聖陶尚在草橋中學讀書時,就寫過一篇探討子女教育的文章。他指出母親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凡有害兒童的事情和說話,母親都不可以做和說,因為兒童往往會模仿母親的言行。

1911年,葉聖陶在當地一所初等學校任職老師,這使他有機會體驗兒童教學的工作,亦可以把自己的教學理念及方法付諸實踐。可惜三年後,他被排擠出學校而失業,不過這正好給了他閒暇時間投入文學創作。這段失業的日子不算太長,他後來到了上海的商務印書館附設的學校任教,亦身兼印書館的小學教科書編輯一職。葉聖陶非常重視編輯這職業,他曾說:「如果有人問我的職業,我會說,我的第一職業是編輯,我的第二職業是老師。」

 

 

教育理念:不要強求兒童成「人上人」

上世紀的中國多災多難,中國先後經歷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之役、百日維新、晚清新政。眼見國家的前途憂矣,葉聖陶更希望把自己的教學、文學創作和新聞等事業和國家的救亡圖存結合起來。在葉聖陶看來,教育從來只是工具,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大而言之可以挽救國家社會,小而言之可以指導個人。」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棟樑,關乎國家的發展,因此,對兒童的教育自不可掉以輕心。葉聖陶指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兒童學會做人。他首先反思中國的傳統教育模式,並指出傳統教育可以把兒童培養成記誦廣博的「活書櫃」,學舌很巧妙的「人形鸚鵡」,或者大大小小的「儒生學員」;可是不能培養出善於運用國文這一種工具來應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傳統教育家們往往雄心壯志,希望把兒童培養成「人上人」。這些論調隨處可見,例如「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葉聖陶對此回應道,教育其實可以很平實,它當然不希望兒童成為粗鄙低下之人,但也不是要培養「人上人」,而是致力於把他們培養成「獨立不依的人」、「做社會夠格的成員,做國家的夠格的公民」。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出自北宋學人汪洙,對當時的教育理念有一定影響

 

雖然葉聖陶提出了不少教學理念及綱領,但這並不表示他只是一名理論家,不關心教學的實際操作。葉聖陶早年曾經當過老師,自然對實際的教學有一番自己的見解。例如他認為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在課堂上照本宣科,根本沒有機會讓學生搜集、觀察、比較、綜合、試驗、實習。這造成學生的被動性:他們只需帶上一雙耳朵、一雙眼睛、一本課本、一本筆記本、一枝筆,靜聽講書及抄寫句子即可。葉聖陶認為「枯坐聽講」是學校教育中存在的最普遍的毛病。活躍的兒童從小被局限在教室的椅子上消磨時間,不但肢體不能活動,而且精神也變得萎靡。時間一久,兒童便由聰明活潑變得死氣沉沉。

 

席勒在著作《審美教育書簡》(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的第十五封信中寫下一句聞名於世的句子︰「終於可以這樣說,只有當人在充分意義上是人的時候,他才遊戲,只有當人遊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文章連結:〈寫給孩子的信:遊戲的人才是完整的人〉
 

兒童已經有「世界的精魂」

葉聖陶一生提出不少兒童教育的思想,對兒童學習進行了全方位的探討。葉聖陶早年曾經擔任教師,使他的教育思想具有堅實的經驗基礎。正如他自己所言,「我是個小學教師,小學教育的情形,當然比他人曉得的詳細些」。

有不少人認為教育只是一種機械過程,猶如把程式輸入電腦中,電腦便會給出相應的反應。依此觀點,教育就猶如老師把課本上的知識硬塞給學生,不管它們是否合用。在葉聖陶看來,兒童生來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擁有「愛、生趣、愉快」這些「世界的精魂」。教師的職責在於發現他們的本能、欲望和興趣,並加以適當的引導和擴充。學習的主體畢竟是兒童,老師只是從旁協助他們,為兒童創造一個滿足、安心的學習環境。如此,他們自然傾心領受,願意學習。

 

關於人類靈魂是否生來就一張白紙,可以參考:洛克:心靈是一塊白板 - EP27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