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英媒:金庸的政治經歷被其小說光芒掩蓋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筆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10月30日(周二)逝世。英國廣播公司(BBC)10月31日(周三)發表文章稱,世人緬懷金庸給華人世界帶來的武俠小說,但他的另一身份,即一位積極議政參政的報人,卻被這些光芒掩蓋。

文章稱,世人緬懷金庸給華人世界帶來的武俠小說,這些小說的光芒卻掩蓋了金庸的另一身份,即一位積極議政參政的報人。(余俊亮攝)

文章題為《金庸的政治江湖:神龍教影射中共 因「六四」傷心隱退》,描述了金庸由議政到參政,再到後來隱退的經歷。文章稱,1959年金庸創辦《明報》後,此後33年他親筆寫過超過七千多篇社評。1963年,金庸與《大公報》就「中國是否應該發展核武」的議題發生筆戰,當時金庸大力反對中國發展核武,文章稱金庸在這場筆戰中「一戰成名」。

文章又指,1967年香港爆發「六七暴動」,金庸撰文反對暴力行為,不僅激怒左派媒體,一些左派激進人士甚至給金庸寄送炸彈郵件。金庸為此遠避新加坡,而他在新加坡也不忘報人身份,創辦《新明日報》。

文章稱,金庸論政了幾十年,在香港回歸前的關鍵時刻步入政治的舞台。金庸在1985年出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但提出的選舉方案被香港民主派批評。其後金庸在八九學運期間辭任起草委員會委員一職,又因六四事件而流淚,文章形容金庸「毅然參政」,最後卻是「傷心離場」。

文章表示,在政治的江湖中,金庸從未缺席,他有時勇猛針砭時弊,有時也身陷輿論漩渦,他一生的跌宕起伏並不輸於他的小說,至於他的作為符不符合「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理想,只能留給眾人與後人評說。

(英國廣播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