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經濟及政治差異 鄭永年:中美到底是在「爭甚麼」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新加坡傳媒《聯合早報》近日刊發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的評論文章,分析中美兩國在「誰也吃不了誰、誰也吃不下誰」的情況下,貿易戰中到底是在「爭甚麼」。

鄭永年認為,美國是「宗教文明」,「具有強烈的使命感去改變這個世界,希望這個世界發展成如同美國人所想象的那樣」,對中國有兩種截然不同、愛憎分別的態度,衍生出對華政策上「一種是幫助中國,一種是圍堵甚至打敗中國」,「當美國人認為中國是朝着美國所希望的方向發展的時候,他們就高興,就樂意幫助中國;相反,一旦美國認為中國的發展不是其所希望的時候,他們就很不高興,甚至惱羞成怒,要以中國為敵,圍堵中國,打敗中國」。

美國與中國在看待對方時都有各有兩種態度。(視覺中國)

中國同樣具有文明性,亦有兩種對美國的態度和政策,「一是以美國為師,向美國學習,二是堅持自己的獨立性,避免和抵制被美國『消化』」,「客觀地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是向美國(等西方國家)學習的,並且學得很快,也學到很多,以至於中美兩國的一些學者說,中國的發展是『西化』的功勞」。但中國不僅並沒有像美國所希望的那樣「西化」,反而變得愈來愈「中國」,最終促成美國視中國為對立及敵人。

鄭永年指,就經濟競爭而言,儘管中美兩個經濟體有可能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但完全脫鉤是難以想像,一來中國已差不多經歷完重商主義階段,有需要和能力變得更加開放,作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美國亦不會完全關上大門。內部發展上,中美市場在開放的狀態下亦「誰也缺不了誰」,合作是互利,衝突是互損。

鄭永年又提到,中國的所謂「國家資本主義」,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潛在吸引力,所以會引起西方擔心。美國過度新自由主義的經濟體制產生諸多內部問題。反觀中國的情況是強調政府和市場之間的均衡,國有企業負責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可避免資本主義經濟所固有的周期性危機,應對各種經濟危機、平準市場、提供公共服務,其他類型的企業則仍能如美國企業般有創新能力。

中美兩國多次為應對貿易戰而舉行談判。(視覺中國)

至於在政治競爭上,鄭永年認為中國共產黨是「開放的一黨制」,與整個社會關聯起來,令整個國家不是像西方般「國家—社會」二分法,而是一體化。是故中國雖然會有國內和國外的壓力,但基本政治體制架構不會變,「這個體制能夠與時俱進,「人們也不能低估這個體制的生存和發展能力」。西方國家所擔心並非中國體制會取代西方體制,而是中國體制會對其他國家有潛在吸引力,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西方本來對自己的體制具有無限的信心,但近年來民粹主義崛起所造成的治理危機,甚至憲政危機(尤其是在英美兩國),使得西方對自己的體制變得不是那麼有信心」。

鄭永年表示,美國至今已完全沒有圍堵和遏制中國發展的能力,中國不再是一個可以被輕易圍堵的大國,「無論是『朋友』還是『敵人』,中美兩國不得不『和平共存』,要麼是『朋友』間的熱和平,要麼是『敵人』間的冷和平」。但撇除雙方情緒化的話語,不論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讓美國更加偉大」,又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至少在意圖層面,它們的目標是一樣的,用中國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讓老百姓過上(更)好日子」。中美之間的良性競爭不僅不可避免,也是為世界所需,「的確,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國家,中美對世界和平與進步負有共同的責任」。

(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