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中國人的一天
出版:更新:
被稱為「髮髻上的南京」的絨花在趙樹憲的守護下,從瀕臨失傳到大放異彩,現在不僅受到眾多漢服愛好者的青睞,還被影視劇組選用做道具。隨著《延禧攻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走紅,絨花也越來越受人關注。攝影:江川、馬義超 文字:王緣 《中國人的一天》南京視覺創意中心 騰訊圖片&龍虎網 聯合出品【本文獲「中國人的一天」授權轉載。「中國人的一天」由騰訊圖片出品,聚焦普通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和喜怒哀樂。】
這支髮簪是《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一角所佩戴的。古裝宮廷劇《延禧攻略》火了,網上再度掀起一波「清宮熱」。不少南京劇迷們發現,劇中皇后和其他妃嬪們頭上的精緻髮簪許多都來自於南京傳統工藝——絨花,而它們的創作者,正是省級非遺傳人趙樹憲與他的徒弟們。趙樹憲透露,他們為《延禧攻略》劇組製作的絨花飾品,均是參照故宮現有清代皇室髮飾收藏款的圖片,用色彩豐富的絨夾嵌銅絲進行勾條,再用大大小小的剪刀和鑷子來來回回修剪多次,精心製作而成的。(《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65歲的趙樹憲每天清晨獨自乘坐公車,來到他位於南京民俗博物館的工作室,與徒弟們一起製作絨花。據悉,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趙樹憲入選省級非遺傳承人。早年失去了一條腿,但這對他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他行動自如,正常上下班,甚至還可以獨自帶著幾箱貨去外地出差。(《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南京絨花歷史十分悠久,據趙樹憲介紹,早在唐代武則天時絨花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熱鬧非凡的「花市大街」,這裡是絨花的海洋,經營絨花的店鋪盛極一時。當時絨花品種很多,有鬢頭花、帽花、胸花、戲劇花等,其中鬢頭花最受老百姓青睞。(《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曾是工藝製花廠絨花車間的工人,2008年傳統手工業開始得到重視與保護,趙樹憲便成為了復興南京絨花的第一人。一把絨、幾條銅絲,趙樹憲憑藉一雙巧手將它們變成各具特色的絨花。算下來,趙樹憲與絨花結緣已有45個年頭了。(《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的櫃子裡塞滿五顏六色的絨,他解釋說絨就是煮熟的蠶絲。這一團團顏色各異的絨是趙樹憲特別定製,專門用來製作絨花的。舊時,南京人每逢「一事三節」(婚嫁喜事和春節、端午、中秋節)都有戴絨花的傳統,因此絨花有「髮髻上的南京」之稱。(《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要保證絨花的精細度,就要整理好絨。首先要將絨的一端固定在架子上,然後用刷子仔細將它們梳理整齊,刷過的絨毛就顯得更有質感,製作出來的絨花也就更精緻。(《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一手拿剪刀,一手拿著絨條「打尖」。「打尖」,就是將絨加工成絨條,使圓柱狀的絨條,變成鈍角、銳角、錐體、球體等形狀。這些絨條相互組合,形成了絨花的花瓣。「打尖」很辛苦,手要長時間和銅條摩擦,手指磨破皮是常事。(《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打尖」還要用到一塊木質擀絲板,常年的摩擦讓這塊木板有了近一釐米的凹陷。趙樹憲用心打磨著手裡的絨條,也在打磨著自己心中的夢想。女子佩戴絨花在一百年前曾是一種流行風俗,趙樹憲不僅想恢復絨花技藝,還想讓女子佩戴絨花再次流行,成為新時代的風俗。(《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將「打尖」後絨條用特質的熨斗進行熨燙,再用鑷子組合在一起進行造型,一片花瓣便在趙樹憲手中逐漸成型。想要做出一朵花,就要重複這些工序,做出一片片花瓣……沒有耐心肯定是做不出來的。(《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製作絨花是一項純手工技藝,耗時長、收益少。設立工作室之初趙樹憲一年的營業額只有2000元。為了不讓南京絨花技藝失傳,趙樹憲苦苦堅持,還做了不少嘗試。活靈活現的小動物、漂亮的掛匾、意境深遠的字畫……趙樹憲對絨花進行各種創意加工,讓絨條變成了獨具特色的裝飾品。(《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最得意的一次創新是用絨花來仿點翠,這不僅是絨花製作的一次創新,更使得「點翠」這一古老的製作手法煥發出新的活力。這些擁有翠鳥羽毛光澤的珠釵、耳環、項圈等飾物看起來古典雅致,與眾不同。(《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收了幾位徒弟,讓南京絨花的手藝不至於在他手裡失傳。趙樹憲不收學費,還免費提供材料。但他要求徒弟全職學習絨花製作,這讓無數想拜師學藝的人卻步。趙樹憲說:「但這是一門非常複雜的工藝,沒有決心與足夠的時間是無法學成的。我雖然不收學費,但做學徒也沒有工資,諸多的因素加起來,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詢問,有的學了一段時間便退出了,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製作南京絨花需要足夠的細心與耐心,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趙樹憲和徒弟們就在工作室內解決午飯。趙樹憲喜歡一邊吃著自己從家中帶來的飯菜,一邊看新聞。趙樹憲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手藝人,他關注著世界大事,最愛看國際和時政新聞。飯後,趙樹憲會稍微休息一會再進行下午的工作。(《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在堅守多年後,絨花終於慢慢有復蘇的傾向。如今,各種訂單紛至沓來。趙樹憲的絨花作品,不但被製成禮服,還被作為戲曲頭飾,甚至有年輕人結婚時,還向她訂購傳統的絨花鳳冠。南京絨花還多次亮相影視劇,《延禧攻略》中嬪妃們頭上精緻的髮簪有不少都來自於趙樹憲和他徒弟之手。《三生三世十裡桃花》電影版中“素錦”一角也佩戴過南京絨花頭飾。(《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隨著漢服愛好者和影視劇組的追捧,趙樹憲的絨花訂單越來越多,差不多5天就能記滿一本訂單本,他和徒弟們每天都在不停趕工。絨花製作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慢工出細活兒的工藝,製作一件絨花製品最短也要好幾天,長的要花上幾個月。(《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這間古香古色的小屋,是工作室也是絨花展覽館。玻璃櫥櫃裡展示著各種絨花製品,有各種擺件也有飾品。除了傳統的絨花頭飾,櫥櫃裡還有不少頗具時尚感的胸針、耳環,吸引著不少遊客的目光。(《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遊客們透過玻璃欣賞著絨花這一傳統技藝,發出連連讚歎。不少遊客也會買下一兩朵絨花作為紀念品送人,絨花成為「南京特產」走向全國、全世界。遊客們的口口相傳,回頭客們的青睞光顧,讓南京絨花越來越出名。(《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把絨花當成自己的事業,上班時間全身心投入忙著製作絨花,下班後他也會放鬆下來享受生活。趙樹憲喜歡寫字、畫畫、看小說……還特別愛看京劇,之前能夠唱兩句。他說,這些興趣愛好也滋養著絨花。他會在其他行業裡取經,並將這些運用在絨花的創新上。(《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趙樹憲有著過人的毅力和決心,他能拄著拐杖爬上黃山、登上長城,也能堅守著南京絨花這一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可他卻覺得自己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他的堅守是因為對絨花的熱愛,不忍這一傳統技藝失傳。(《中國人的一天》提供) 雖然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南京絨花,但是趙樹憲對於未來仍心存擔憂,他說:「目前我的學徒達到了5人,但南京絨花依然處於瀕危的邊緣。我會努力帶出更多的優秀學徒,把這份傳統手藝傳承下去,甚至在達到一定規模後可以產業化。期盼有越來越多的絨花愛好者加入我們,也祝願南京絨花能繼續『花開不敗』!」(《中國人的一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