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裝設計比賽為何重要? 獎金以外的支援:人脈、名氣、國際舞台

撰文:黎偉麟 蔡燕麗
出版:更新:

今年的《國際羊毛標誌大獎》(International Woolmark Prize)亞洲區決賽將在7月12日於香港舉行,而作為東道主,在20位亞洲區的入圍參賽者中,就有3位來自香港。勝出者將獲得豐厚獎金外,作品更有機會進駐國際名店及時尚網站售賣。相比實際的銷售利潤,品牌名字能夠衝出本地踏上國際時尚舞台,對於許多獨立設計品牌來說,都是夢寐以求、而且極為重要的一步。刻劃當代時尚的重要人物像Karl Lagerfeld、Yves Saint Laurent、山本耀司等等,都是從不同的時裝比賽中冒出頭來。
攝影:潘思穎、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插畫:加菲

2015/16年度《國際羊毛標誌大獎》亞洲賽區決賽於上海舉行,由中國名模呂燕(左二)及紐約著名設計師Thom Browne(左三)等人作評審,對評審和入圍者而言,都是極佳的交流經驗。

踏上跳板的第一步

《國際羊毛標誌大獎》成立於1953年,目標不單是發掘新晉設計師,更是為了推廣羊毛物料的運用。比賽的公信力建立於1954年,長達半世紀的時裝界宿敵Karl Lagerfeld與Yves Saint Laurent正是同年參加此比賽,彼時仍然寂寂無聞的Lagerfeld和Saint Laurent分別於大衣組別和裙裝組別贏得冠軍。自此,數十年來《國際羊毛標誌大獎》發掘出無數知名設計師,最近的例子包括比利時出身、以倫敦作基地的Christian Wijnants及紐約潮流品牌Public School的組合Dao-Yi Chow(周道一)和 Maxwell Osborne。

7月12日,《國際羊毛標誌大獎》將於PMQ元創方舉行2016至2017年度的亞洲賽區決賽,來自亞洲各地共20位的時裝設計師會展出作品。國際羊毛局香港區總經理黎錦祺表示,《國際羊毛標誌大獎》對時裝設計師而言,有極高和特殊的地位:「《國際羊毛標誌大獎》歷史悠久,在國際時尚界享負盛名,有公信力(專業評審包括英國著名設計師Christopher Raeburn及美國版《Vogue》的資深高級編輯Andre Leon Talley等)和極高的媒體曝光度,這些固然是眾所周知的。但更重要的是,我們提供運用羊毛的知識和技術,讓設計師可以有更多發揮的可能。當然,我們提供得獎者不錯的獎金(分區冠軍獎金約30萬港元,國際總冠軍獎金約60萬港元)。總冠軍的作品更會在我們的零售合作夥伴,如紐約精品百貨Saks Fifth Avenue和時尚購物網站Mytheresa.com等銷售,知名度必然大大提高。」

比賽的重要性►

獨立、年輕設計師沒有大財團的支持和業界的人際網絡,面對愈來愈全球化、激烈的競爭,比賽不只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成名」的捷徑,更是品牌發展最直接的階梯,給予新晉設計向上爬的機會。

與媒體攜手合作►

主辦單位需要與各大媒體有着緊密關係,甚至拉攏媒體成為合作夥伴,這不但可以大大提高比賽的曝光率與公信力,對參賽者來說也是一種吸引力。像美國時尚協會與《Vogue》的合作便是完美示範。

公眾參與►

時裝比賽絕不是小圈子的遊戲,透過具創意的展示方式提高公眾參與度,讓時裝比賽成為城中盛事,作品固然能引起公眾關注。

人際網絡►

除了獎金,參賽者更受用的是透過比賽所得到的人脈。無論是業內權威還是時尚買手,對於新晉品牌都是長遠受用。

與業界緊密聯繫►

主辦單位需要與時裝工業緊密聯繫,經營互相合作的緊密關係,例如將業界的專業人士引進比賽當中作評判或導師。這不但可以為比賽增加「分量」與號召力,同時也可為參賽者提供不少專業知識。當然,實際的金錢資助(如冠名贊助獎項)是最直接的幫助。

知識與經驗►

透過參加比賽,參賽者可以近距離與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接觸,從此可獲得寶貴經驗,以及第一身的專業知識。

曝光率與知名度►

參賽者透過比賽最直接的得益,也包括媒體上的曝光率與知名度,這方面也與主辦單位的號召力、聯繫網絡有莫大關連。像《CFDA/Vogue Fashion Fund》的入圍者幾乎必定得到美國版《Vogue》的報道,對小型品牌而言,是最低成本而最大效益的宣傳。

後續專業指導►

比賽必須為參賽者提供足夠的後續支持,如《LVMH Prize》就為勝出者提供長達一年的指導,當中包括品牌營運、知識產權、形象與市場規劃等等,以扶助年輕品牌成長。

進一步發展機會►

無論勝出與否,參賽者都應該可透過主辦機構獲得更進一步發展機會,例如《LVMH Prize》中就有不少品牌對參賽者進行工作與實習挖角的例子。

透過以比利時為品牌基地之一,Six Lee希望藉此將品牌推向國際市場。

《Woolmark Prize》入圍香港設計師Six Lee

勝出比賽下一步如何走往國際?

Six Lee以荷蘭民族風格結合傳統西裝剪裁,成功打入本年度《國際羊毛標誌大獎》亞洲賽區決賽男裝組。

作為首位(2009年)畢業於比利時安特衛普皇家藝術學院(Antwerp 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的香港時裝設計師,同時是其中一位入圍今屆亞洲區決賽的香港設計師Six Lee卻認為,大會的比賽規定對他沒太大影響。「必須用羊毛創作對我來說反而不是難度。因為我本來就是希望把英國式傳統西服剪裁結合柔和色彩、獨特輪廓的各種玩味元素,用羊毛是必然的,他們提供了許多技術上的支援,幫助了我很多。」

位於觀塘區新型商業大樓的羊毛資料中心,本年4月才剛落成,歡迎業界人士以至公眾交流。大會希望透過比賽和教育等方式,推動設計師對羊毛有更多和更好的使用,同時令大眾對新晉設計師和羊毛物料有更深和更新的認識。

比獎金更珍貴的人脈

Six Lee畢業後一直以香港及比利時作為創作基地,原因是要透過比利時的網絡,將品牌與國際市場接軌。個人同名品牌在2011年成立,在行業中算得上是薄有名氣,即使如此Six Lee仍然決定參賽,除為了非常實際的獎金,還有比賽能為品牌帶來的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小型品牌來說,其實需要全面的幫助。當然資金對我們發展很重要,但能夠透過比賽認識重要的評審和傳媒也十分關鍵,在時尚世界一切都是關於聯繫。這次得到Woolmark方面的安排,認識到Barney's百貨公司的buyer,與我分享了很多經驗。」

Six Lee表示大會所提供的技術支援,為他帶來很多幫助。
由於比賽門檻高,因此入圍者的水準亦見出色,從Meiyi Cheung的時裝速寫中可見其設計的成熟程度。

《Woolmark Prize》入圍香港設計師Meiyi Cheung

專業指導 千金難買

2003年開始投身創作,Meiyi Cheung相信「設計無界限」,創立的時裝品牌WHOSTHAT位於中環PMQ內,並經常與不同創作單位合作,舉行跨越時裝、工藝及各種藝術展覽。

另一位入圍參賽者、品牌WHOSTHAT創辦人Meiyi Cheung(張美儀),也有類似的說法:「做一個品牌,不光是一個設計師,背後有生產、採購、物流、管理、市場推廣……統統都是team work,設計得好未必能賣出去。現行很多設計比賽都只是短暫的,對年青設計師來說有鼓勵作用,有才華認受性,但支援實在不足夠。外國其實有好多比賽已經成為一種business model(商業模式),有宣傳作用,但有更多實際的幫助才有用,包括金錢、mentorship、幫設計師建立一盤生意,這樣才會sustainable(持續)。

本地有一個《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DFA Hong Kong Young Design Talent Award)比賽是不錯的,而且不限於時裝設計,得獎者好像還有50萬元獎金,Kay Kwok(郭子鋒)也得過,用作到外國實習,回來可以再帶動香港業界的發展。但只限年青設計師也是可惜的,因為有工作經驗的設計師往往只欠一點支援,卻其實有實力開展一個品牌,因此不設年齡限制的《Woolmark Prize》是值得欣賞的。」

 

更正︰《01周報》第18期C03版,文中提及的鄧達智先生,並未擔任「香港青年時裝設計家創作表演賽」(簡稱YDC)嘉賓評判,特此更正。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