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從一神教到道德社群 尋找自我認知的新經歷

撰文:鄭偉謙
出版:更新:
《信仰的終結》 作者:Sam Harris 譯者:孔繁鐘 出版:八旗文化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是所謂新無神論四騎士之一,他寫《信仰的終結》最原始的動機來自他對九一一事件的震撼。

哈里斯認為宗教不是私人事務,從中世紀史乃至伊斯蘭教極端運動的現狀,可見宗教從一種群體信念轉變成政治管理、法制及公共議題。另一方面,一神教教義雖有倡導和平的成分,但信徒面對災難或衝突時,都會從經文及其行動宣示中得到救贖的安全感。神的獎懲影響一個人的行動,即使是最溫和的信徒,在面對危機時都可能選擇暴力作為回應。海地2011年大地震時,當地基督教群體認為有人施展魔法引致地震,於是採用私刑,虐打甚至處死疑似是巫師的婦女。

作者認為,物理主義(Physicalist)不足以定義人的自我,因自我不單是元素及物理規則的產物,而是心靈的,由社會關係和文化產生的。他以神經科學指出人如何認識主體及客體——當一個人指出一頭大象,就開始分辨主、客體的區隔,這同樣可用於認知自己。然而,向自身以外找尋神及神的旨意,並根據所謂神的旨意作出行動,可能會導致對異己的指控、排斥及殺害,建立互相傷害的群體,而無助於認識「我」,反而神經科學指出「我」的主觀感知只是一種心智上的假象。

因此,作者由外在啟示轉向內在經驗,來找尋尊重生命和尊嚴的道德認知,再而建立基於理性的道德社群。當我們從主觀角度出發,去嘗試東方式的靜坐時,以直接的方式找尋自己,純粹感受自己而不作出對感覺的批判,由信念及感覺糾纏的自我便會隨之消失;知覺世界的二元性及批判性的消失,帶來的是憎恨、嫉妒和怨恨等負面情緒的減少。

這種新的自我認知,就走上正向且合乎倫理的方向,而且也不會因為宗教排他性而製造衝突。內省及靜坐,是把注意力轉到自身,認識自己情緒的無常,明白他人因為執著於一些信念而帶來痛苦。如果對這種直觀的感受有了認知,人生意義將不會被外在的意義所羈絆,產生對他人直觀經驗的尊重及同理心,一種自發的道德社群就此形成。

你想看更多精采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