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記之曰「鬼」】廣東話點解咁「邪」? 這些地道「鬼古」你要知﹗ 

撰文:王嘉政 黃沛鵬 黃立暉
出版:更新:

我們都愛聽鬼古,也不自覺地記住了當中許多情節和造型,有時候只說開首,身邊友人就能接得上嘴。這麼多年下來,港式鬼古早已約定俗成出一套自家派系:女鬼一定要長髮、紅色代表很「猛」、每面鏡基本上都有照到鬼的能力、尾班車或酒店尾房通常鬧鬼、學校前身就是亂葬崗是常識吧……
攝影:林振東、陳焯煇、羅君豪、吳鍾坤、潘思穎、李澤彤
插圖:加菲

龍婆

龍婆(luang-phor)並非指姓龍的老婆婆,而是泰國佛牌用語中,對於資深中年僧人的稱呼,「phor」解父親,亦即師父。來到香港則成為資深女演員羅蘭的外號,皆因她在1993年的港產鬼片《七月十四》中首次飾演龍婆一角旋即令人印象深刻,在其後的《七月十三之龍婆》和「陰陽路」系列亦繼續扮演着這個一時預知鬼魂,一時在夢中「教唆他人自殺」的神秘角色。龍婆的神出鬼沒和陰森妝容甚至取代電影情節本身,再經過歷年來的二次創作和反覆惡搞,結果成為主題樂園Halloween……不,港產恐怖片的代表人物。

交通工具

說到交通工具,一套《屍殺列車》令大家擔心有朝一日喪屍襲地鐵,但80、90年代香港人最避之則吉的莫過於尾班車。不論是地鐵、小巴、巴士還是電車,總會流傳司機大哥在無人上下車的情況下開車門接載「朋友仔」。1995年的《鬼巴士》開宗明義,講述一架為鬼魂而設的巴士上所發生的邪門故事。至於地鐵,雖然鬧鬼傳聞不絕(彩虹站月台、1993年九廣鐵路小孩廣告等),但似乎未出現過一套以地鐵為題材的鬼片,怪哉怪哉。

廣東話之中滲透了不少「鬼」字,「搞乜鬼」、「把鬼」、「鬼火咁靚」。然而有多少真的與鬼神有關?廣東話之中,其實有不少鮮為人知的諺語、口語或鬼字旁的字詞,有助認識鬼神之由來、故事,甚至引申至香港人對鬼神的看法,饒有趣味。

大頭非「佛」

芸芸眾鬼之中,我們對其中一員其實誤會甚深,就是永遠在龍虎舞師身邊的「大頭佛」。「大頭佛」的「佛」原是指「甶」(音同佛),意指只有頭、沒有腳的鬼。「所以我們所說的「大頭佛」通常意指負面的。例如『今次好大鑊,搞出個大頭佛。』根據中國人對鬼神印象的邏輯,又怎會用『佛』字來形容負面的東西呢?很簡單,因為它的原意是鬼的一種,是「甶」。李嘉誠在大埔建的『慈山寺』,裏面有一飯堂,門口有一碑,寫着『甶子位』,前面有碗水,定時會有僧人添水供奉,所供奉的就是這些鬼,因為它們沒有腳,入不到廟堂靈位,所以要在外面供奉它,這裏泛指遊魂野鬼。」彭志銘說。

走鬼

當然,並非每一句廣東諺語都指涉鬼。較有趣的一句是「走鬼」。如果鬼是指不好的東西,這裏所走的鬼到底是小販還是警察?有人一直以為是小販,其實劈頭第一句叫「走鬼」的人正是小販本身,對小販而言,壞人當然是警察,也即是鬼。「加上我們都叫洋人為『鬼佬』,而且從前較高級的督察都是洋人,我們叫他們做『鬼頭幫辦』。所以『走鬼』中的鬼是指警察。當時人們這種偏見推廣至整個紀律部隊,例如消防員是『火燭鬼』,就算今天我們也稱水警為『水鬼』。」彭志銘解釋道。

是的,很無辜的,但也見證了某段歷史。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