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金融開放 中國為人民幣國際化鋪路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圍繞人民幣國際化展開新的討論,中國央行前行長周小川認為,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主要源於人民幣和美元的互補性。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元流動性短缺進而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因此世界各國尋求新的貨幣作為全球金融貨幣體系的補充,人民幣在此時進入國際視野。

作為經歷過1997年香港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香港金融管理局首位總裁,任志剛十分看好未來人民幣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發揮的作用。他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國際貨幣體系應當是多貨幣體系,不能夠「過度依賴一種或者兩種貨幣的國際結算體制和貨幣機制」。因此,各國金融部門有責任打造一個穩健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

目前,人民幣最大的離岸市場在香港。香港雖然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擁有着活躍的資本市場,但是僅靠香港難以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充裕的資金池和資產池。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總裁畢明建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香港資本市場的缺點在於「零售太少、流動量太低」。因此,中國內地必須進一步擴大金融對外開放以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6月13日至14日,第十一屆陸家嘴論壇在上海召開。(新華社)

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本質上是全球其他各國購買人民幣資產的過程。人民幣本身是一種資產,但是人民幣並不帶來收益。因此,各國持有或儲備的人民幣需要兌換成有收益的人民幣資產。以美元為例,美元的國際化並非各國持有美元,而是各國持有以美元計價的美國國債、美國股票以及美國資本市場發行的各種有價證券。同理,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也離不開中國資本市場的支持。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中國的金融體系,尤其是金融服務體系與國際金融體系對接。人民幣資產在全球的流通需要相應的金融服務機構提供輔助。因此,中國的金融開放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支持主要體現在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業的開放上。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已經陸續建立了多條境內外資金流通渠道。2011年12月和2014年11月,中國相繼啟動了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和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RQDII)機制。2014年11月,中國正式啟動了滬港通機制,為跨境證券交易提供了新的渠道。2015年7月和2015年9月,在中國央行的推動下,銀行間債券市場和銀行間外匯市場相繼向境外央行或貨幣當局、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央行類機構)開放。

出於穩定國內金融體系的目的,中國仍然採取較為嚴格的資本項目管制。然而,中國繼續開放資本市場的步伐不會放緩。此外,為了使境內外機構能夠更便捷地使用人民幣業務及相關業務的清算和結算服務,中國央行於2015年10月推出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為了更好地開展人民幣債券評級服務,2019年1月中國引入全球性評級公司——美國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 Inc.)。

可以說,近年來中國在資本市場和金融服務業的開放上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未來,隨着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資產的需求增加,中國必然進一步加快金融開放為人民幣國際化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