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量化寬鬆「派錢」救經濟 為何市場人士會毀譽參半?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美國聯儲局(Fed)於周四(5日)公佈的H.4.1表格顯示,其在最近三周內購買了超過140億美元美國國債,是自2014年10月以來首次大規模購入國債。在此前的議息會議中,美國聯儲局已經決定從8月起停止縮表。資料顯示,美國聯儲局正在將從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ortgage-backed Security,MBS)回籠的到期本金再投資到美國國債中。

鑒於當前美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較大且減息空間有限,重啟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即量化寬鬆(Quantitative Easing,QE),或許將再次成為美國聯儲局的貨幣調控手段。

除減息外,美國聯儲局鮑威爾或將依靠QE刺激經濟。(視覺中國)

迫不得已的選擇

在QE被提出前,發達經濟體的央行通過調節利率實現貨幣政策:降低利率可以向市場提供更多流動性,刺激經濟;提高利率可以抑制經濟過熱,控制通貨膨脹。對於發達經濟體而言,QE並不是傳統的貨幣政策工具。

然而,降低利率並非萬能的。當利率水準降低零或負利率時,繼續減息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將消失,出現所謂的「流動性陷阱」。在這種情況下,由央行直接購買金融資產成為向市場繼續提供流動性的重要方式。

最早遭遇零利率的發達經濟體是日本。為了對抗通貨緊縮,1999年2月起日本正式進入零利率時代。然而在短暫提振經濟之後,日本的經濟增速再次下行且失業率不斷升高。為了進一步刺激經濟,2001年3月19日,日本央行決議通過購買長期國債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日本也成為首個啟動QE的國家。

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逐漸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主要表現為市場流動性緊缺。為了向市場提供流動性,各大經濟體快速下調基準利率。隨著利率水準逐漸接近零,「流動性陷阱」迫使美國和歐盟相繼啟動QE計畫。

QE能夠直接向市場注入流動性。(視覺中國)

效果因人而異

QE真的有效果嗎?在釋放流動性方面,QE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因為央行從市場購買金融資產(包括長期國債、MBS、公司債券、交易所交易基金、房地產基金等)能夠直接緩解市場的資金緊張。美國、歐盟採取的QE政策都十分有效地遏制了次貸危機和歐債危機的惡化。

然而,在提振經濟方面,QE在各國的表現並不一致。2008年11月至2014年10月,美國通過四次資產有力地支持了市場上的再融資活動。美國退出QE時,失業率已經將至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準,通貨膨脹率也很好地維持在2%的目標水準。由於美國經濟活力較強,需求和供給都十分旺盛,因此QE刺激經濟的效果十分明顯。

相比之下,同樣採取QE政策的日本和歐盟經濟長期疲軟。2018年歐盟退出QE時,歐元區核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同比僅能勉強維持在1%左右。隨著英國脫歐的演進和全球貿易摩擦的升級,歐洲經濟迅速惡化,QE再次回到政策制定者的視線。此外,日本由於經濟長期低迷,至今仍沒有退出QE。

QE釋放的資金推高了金融資產價格。(新華社)

成績毀譽參半

與利率調節不同,QE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央行直接向市場「派錢」,因此人們普遍擔憂貨幣供給的增加會推高物價。然而,預想中的持續高通脹並沒有如期到來,由於缺乏有效市場需求,央行釋放的大部分資金並沒有投入實體生產,反而是金融資產的價格被不斷推高。即使經濟表現最差的日本,其股票市場日經225指數自2009年初以來也已上漲150%左右。

雖然QE政策阻止了經濟滑向深淵,有利於幾乎所有民眾,但是部分研究表明QE擴大了貧富差距,更有利於富裕階層。英倫銀行的一份報告顯示,資產價格的上漲使得最富有的5%家庭的財富增長了40%。從效果來看,富裕階層更容易獲得央行釋放的廉價資金,因此受益更大。

美國經濟學家普雷斯曼(Steven Pressman)最近的研究發現,美國經濟在2009年後經歷了十年高速增長,但是貧富差距卻進一步增大。雖然十年間美國經濟的年均增長只有2.3%,但是美國前1%富裕階層的平均收入增長率超過60%,而其他美國人平均收入增長率卻低於5%。

QE確實在危急關頭拯救了國家經濟,然而隨之而來的分配問題也是不爭的事實。貧富差距的持續擴大將使大部分民眾的消費能力下降,導致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正如現今各國所面臨的情況。因此,「派錢」雖然能解一時之困,但是如果不解決分配不公的問題,經濟仍將陷入長期衰退中。